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
二十九日献之拜上:昨日竟没有同你话别,很是怅然和惭愧。你近来身体恢复如何。我则很乏顿,匆忙间就不再叙了。献之再拜。

遂:竟然。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若遂不改,方思仆言。” 奉别:敬词。犹告别。 怅恨:因失意而恼恨。 复:引申为恢复。 弟甚顿:王献之在兄弟中排行最末,“弟”非指他人,是自称之辞。这通书简是王献之致其同辈中的某一位兄长。顿:疲乏。 勿勿不具:“勿勿”,释作“匆匆”。东晋书简常用语,与“不具”(不一一)一样,多用作结束语。“勿勿”犹言匆忙、急遽,乃自谦之辞。具:写,题。

《廿九日帖》是东晋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行楷书,3行,30字,唐人摹本。纵26厘米,横11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廿九日帖》展现了王献之新创书体“破体书”(大令体)的书风。除《洛神赋十三行》外,王献之的流传书法作品多为行草书,此帖有些字接近楷书,尤其难为可贵。世传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当推此贴为冠。

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猜你喜欢

久渴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状元归。

()

两膝双盘一足垂,历然宾主席间仪。

惟应露柱方能识,只巩仙陀也不知。

()

露湿船蓬今夜凉,秋风端已洒衣裳。

渐炊大甑长腰米,共说平生细肋羊。

试问锦貂看射虎,何如乌几听鸣根。

真须快捉蟹螯去,处处休吟古战场。

()

经年偏恋黑甜乡,偶被人呼即路长。分茗桂湖围四士,论诗莲座继三唐。

已看海内复春色,不信域中终旧章。独有闲情抛未去,归来镫下漫思量。

()

痴牛偃蹇不服厢,天风吹落千仞冈。明河在望归不得,化作山头一拳石。

皮毛剥落封苔钱,千古万古眠云烟。呜呼!安得秦鞭起觳

()

骤见累侯印,遄闻趣相装。

相期终古事,未用暂时香。

清论玉霏麈,高眠雷撼床。

前鱼又堪笑,红袖泣龙阳。

()

公合麒麟画,吾今麋鹿群。别离频换岁,梦寐昔论文。

寒尽春生后,泾清渭浊分。喜还亲几席,语妙得时闻。

()

江村古寺偶閒行,一饮全疑酒有灵。水底屈原应大笑,我今独醉众人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