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维摩诘所说经 ·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
维摩诘所说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净名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有3卷,14品。叙述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过他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义旨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农历4月13),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后凉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等。 鸠摩罗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其译经和佛学成就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称“什门四圣”。

猜你喜欢

柘林著湖山,菱叶蔓湖滨。

秦女亦何事,能为此湖神。

年年赛鸡豚,渔子自知津。

幽妖窟险阻,祸福易欺人。

()

神游忽到云台宫,太华彩翠明秋空。

曲廊下阚白莲沼,小阁正对青萝峰。

林间突兀见古碣,云外缥缈闻疏锺。

褐衣纱帽瘦如削,遗像恐是希夷翁。

穷搜未遍忽惊觉,半窗朝日初曈曨。

却思巉然五千仞,可使常堕胡尘中?小臣昧死露肝鬲,愿扈銮驾临崤潼。

何当真过此山下,百尺嫋嫋龙旗风。

()

曲曲房栊近水湄,故家犹在尽堪持。疏泉种菜身差健,抹月批风计绝痴。

最不宜诗偏得句,偶然因客亦敲棋。长空万里天声近,时听雄歌颂导师。

()

司徒归欤秋月九,江上寻山历厖糺。九峰何在郢城西,此景更无他处有。

谁将群物名飞走,取类应出前人口。为鸡为马为象狮,指点相呼故非偶。

乌岭焦山自色形,远为神仙近慈母。方床若为野人悬,断舸不劳津吏守。

公心好静复好奇,孰谓伤廉本无取。书堂清敞据中区,曲径烟萝舒复纽。

云开画障当南荣,泉送琴声入西牖。别来想像三十年,清梦几回诗几首。

鉴湖不用乞新恩,故物今还落公手。九峰髣髴在壶中,一笑春风共醇酒。

谢安卧不负东山,杜甫望常依北斗。携满青囊采药多,坐温白石观棋久。

香山老者复何人,此老此峰皆寿耇。涯翁大作合磨崖,为问山灵汝知否。

()

书生迫饥寒,一饱轻三巴。三巴未云已,北首趋褒斜。

匆匆出门去,裘马不复华。短帽障赤日,烈风吹黄沙。

俶装先晨鸡,投鞭后昏鸦。壮哉利阆间,崖谷何谽谺。

地荒多牧卒,往往闻芦笳。我行春未动,原野今无花。

稚子入旅梦,挽须劝还家。起坐不能寐,愁肠如转车。

四方丈夫事,行矣勿咨嗟。

()

幸接天曹玉笋班,南郊祼献复追攀。清谈得奉斋三日,道院平分屋半间。

残雪土膏春意透,夕阳庭树鸟飞还。玉盘试手青丝菜,又为东风一破颜。

()

青藜携作杖,霞色照人明。偶过刘中垒,翻疑太乙精。

()

鬓毛日夜雪霜稠,冉冉年光逝肯留?酒力但资愁作祟,雨声偏与睡为仇。

铭旌官职眼前事,史册姓名身後忧。

毕竟此生何处是,江湖万里有孤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