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 菩萨品第四。魏晋。鸠摩罗什。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人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著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侨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我言:‘侨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魔即惊惧, 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免仰而与。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仰,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曰:‘何谓也?’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质直心;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以如说行,起于多闻;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解众生缚,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弥勒:梵语音译,意译“慈氏”,“慈”为姓,其名“阿逸多”,因其历劫以来修习慈心三昧,以慈心教化众生,故又称“慈氏菩萨”。弥勒是佛陀的弟子,先于佛陀灭度,居于兜率天宫,在其寿命尽时(天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将下生此世界,成佛于龙华树下,故其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一生即可成佛的菩萨),又称“弥勒佛”。弥勒信仰主要包括上生信仰下生信仰。所谓上生信仰,是指上生到兜率净土,弥勒上生到兜率天宫后,众生皆可发愿到此。所谓的下生信仰,就是弥勒菩萨于娑婆时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下生娑婆世界成佛,龙华树下讲法三次,度脱无量众生,建立人间的净土世界。《弥勒上生经》说:“阎浮提人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阎浮提,示成正觉,应化人间,使成净土。” 兜率天:为欲界的第四天,乃弥勒菩萨所居处,修兜率净土者,日后便能往生兜率天。不退转地之行:获得不退转地的修行。不退转地,即无生法忍,菩萨所修十地之一。《大智度论》卷五十:“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受记:指从佛陀那里得到未来证果或成佛的预言、记别。 正位:小乘所证的无为涅槃。僧肇《注维摩诘经》卷五“正位,取证之位也。三乘同观无生。慧力弱者不能自出,慧力强者超而不证也。”罗什说:“实相常定故名正位。”(卷四)“观无生是取证法,不入正位明不证也。”(卷五)慧远《维摩义记》卷三:“声闻见证无为涅槃为入正位。” 菩提相:觉悟的相状、境界。菩提,意为觉悟、智慧佛道。 天子:指天界之男子。 灭诸相故:奘译为“一切有情、一切众生皆寂灭故”,更易理解。 光严童子:以大光明庄严身心的童子。童子,指青少年。 道场:原指佛成道之处,后泛指修习佛法的场所。 六通:指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漏尽通。 背舍:指“八背舍”。背舍,“解脱”之异名,意谓舍去贪着与烦恼。 四摄:指四摄法,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四谛:佛教的四个真理。谛,真理义。详见前注。别译本为“谛”,奘译本为“一切谛实是妙菩提”。罗什注曰:“小乘中说四谛,大乘中说一谛。今言谛是则一谛。一谛实相也。”小乘佛教讲四谛,即苦、集、灭、道,大乘佛教重诸法实相,亦称“谛”。 无明乃至老死:即“十二因缘”,是佛教为解释现实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消除人生痛苦的方法而构建的一种理论。佛教认为众生都是一个念念不住的流转过程,分为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轮回说联系在一起,即成“三世两重因果”:无明与行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为“现在果”;爱、取、有为“现在因”,生、老死则为“未来果”。 诸烦恼:梵文本、奘译本为“息诸烦恼”。 一念知一切法:一念觉知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法。罗什说:“二乘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中唯以一念则豁然大悟,具一切智也。”(《注维摩诘经》卷四) 持世菩萨:亦称“宝雨菩萨”,能广作布施,护持救济世间众生。 魔波旬:亦作“波旬”,意为杀生、恶者,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魔王。 天女:欲界天中的女子。此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中的女子。 帝释:即天帝,忉利天之主神。 桥(jiāo)尸迦:帝释天的姓氏。 五欲:指对色、声、香、味、触五境的贪着、欲求。 正士:指追求正道的大士,“菩萨”之异称。 要:同“邀”,引诱。释子:指佛门弟子。 俛(fǔ)仰:多义词,意为低头抬头、身体屈伸、俯视仰望应付周旋、时间短暂等。这里“僥仰”意为犹豫踌躇。俛,低头。仰,举首。 道意:追求正道的意愿,即发起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法乐:指修习佛法而获得的快乐。 五欲乐:指从色、声、香、味、触五境中所获得的世俗贪欲之乐。 三脱门:亦作“三解脱门”,即三种证入涅槃而获得解脱的法门。一、空解脱门,谓了达诸法本空,皆无自性,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二、无相解脱门,谓了知诸法本来无相,则离差别相而得自在。三、无相解脱门,又作“无作解脱门”,谓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无所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非时:指不应该在某时做某事。这里指在修行尚未圆满时便以小乘法门证取小乘果位。僧肇《注维摩诘经》卷四:“二乘入三脱门不尽其极,而中路取证,谓之非时。此大士之所不乐也。” 同学:指与自己一起修习大乘佛法的同道。 恶知识:即坏朋友,指无益于修行的朋友。知识,指朋友。下文“善知识”则指好朋友。 无尽灯:“灯”喻佛法,灯灯相燃,无穷无尽;佛法辗转承续,流布无穷,永不断绝。 善德:奘译为“苏达多”,即须达多,意为善施。在其他经典中,“须达多”又号称“给孤独长者”,因此有人认为善德为“给孤独长者”之子。 大施会:即无遮大会,一种不分一切对象广行布施的大会。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无上菩提来引导众生生起慈无量心。奘译为“以无上菩提行相引发大慈”。 檀波罗蜜:梵语音译,即布施度。檀,为“檀那”的略称,意为布施。波罗蜜,意为“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 尸罗波罗蜜:梵语音译,即持戒度。 羼(chàn)提波罗蜜:梵语音译,即忍辱度。 毗梨耶波罗蜜:梵语音译,即精进度。 禅波罗蜜:梵语音译,即禅定度。 般若波罗蜜:梵语音译,即智慧度。 三坚法:指坚身、坚命、坚财三种坚法,即法身、慧命和法财。 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若常持此“六念”,则能使人具足善的功德。 六和敬:指僧伽和合团结的六条基本准则,分别为:身和敬(身和同住),二、口和敬(口和无争),三、意和敬(意和同事),四、戒和敬(戒和同修),五、见和敬(见和同解),六、利和敬(利和同均)。 净命:即正命,指少欲知足、正当清净的生活方式。有时也指以清净之心为生命。 调伏心:此处指众生生起的调伏之心。 修行地:指修行的各阶段。奘译为“瑜伽师地”。 福德业:指能生起福德的善行,如“六度”中的布施、忍辱、持戒等。 智业:能分别诸法,知一切众生心念,谓之“智”;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而随机说法,开导众生,谓之“智业”。 慧业:知诸法自性本空,而不取不舍,谓之“慧业”。 一切智慧:指佛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智。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农历4月13),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后凉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等。 鸠摩罗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其译经和佛学成就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称“什门四圣”。
杏红似为桃红妒,柳绿浑将水绿争。去日背人来日逼,新愁特地旧愁并。
辇下春怀十绝呈赵达夫 其四。宋代。刘弇。 杏红似为桃红妒,柳绿浑将水绿争。去日背人来日逼,新愁特地旧愁并。
壮不如人黯自伤,故山久卧益颓唐。懒云暂出难为雨,短发无多况已霜。
纵有安车徵卓茂,却惭荐犊误王阳。惟应头上青天在,每夜盟心艺瓣香。
鉴亭话别示及门诸子 其三。清代。郭柏荫。 壮不如人黯自伤,故山久卧益颓唐。懒云暂出难为雨,短发无多况已霜。纵有安车徵卓茂,却惭荐犊误王阳。惟应头上青天在,每夜盟心艺瓣香。
眼将䀫就枕,肠觉饥即食。物我陈两间,化毋均埏埴。
人唯草一茎,随时恣生息。百年苦无多,矻矻劳心力。
龙驹毙良材,翡翠伤羽翼。贤哉塞上翁,心不计得失。
自诫。明代。普泰。 眼将䀫就枕,肠觉饥即食。物我陈两间,化毋均埏埴。人唯草一茎,随时恣生息。百年苦无多,矻矻劳心力。龙驹毙良材,翡翠伤羽翼。贤哉塞上翁,心不计得失。
脸霞香销粉薄,泪偷泫。叆叆金兽,沈水微薰,人帘绿树春阴,糁径红英风卷。芳草怨碧,王孙渐远。锦屏梦回,恍觉云雨散。玉瑟无心理,懒醉琼花宴。宝钗翠滑,一缕青丝为君翦。别情谁更排遣。
荔枝香近。宋代。陈允平。 脸霞香销粉薄,泪偷泫。叆叆金兽,沈水微薰,人帘绿树春阴,糁径红英风卷。芳草怨碧,王孙渐远。锦屏梦回,恍觉云雨散。玉瑟无心理,懒醉琼花宴。宝钗翠滑,一缕青丝为君翦。别情谁更排遣。
倒指头颅六十馀,尤堪抱瓮灌园蔬。生来自得江山趣,身后何消竹帛书。
无事关怀心寂寂,有时敲句意徐徐。乘閒问柳寻花去,缓步安然当小车。
次程南仲韵 其四。宋代。杨公远。 倒指头颅六十馀,尤堪抱瓮灌园蔬。生来自得江山趣,身后何消竹帛书。无事关怀心寂寂,有时敲句意徐徐。乘閒问柳寻花去,缓步安然当小车。
梅山已谢小山老,律调不同情不殊。九日一尊潘德久,相思相与是西湖。
读成季近诗慨然有怀诸人 其三。宋代。韩淲。 梅山已谢小山老,律调不同情不殊。九日一尊潘德久,相思相与是西湖。
楚天秋色动征桡,北望燕山道里遥。此去酒垆谁击筑,一时江月正吹箫。
云生驿路铜龙晓,沙满关城铁骑骄。劳苦中丞高谏议,可无书讯下云霄。
章门新秋送客北上因寄龚芝麓年伯。清代。戴王纶。 楚天秋色动征桡,北望燕山道里遥。此去酒垆谁击筑,一时江月正吹箫。云生驿路铜龙晓,沙满关城铁骑骄。劳苦中丞高谏议,可无书讯下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