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蔡论

管蔡论
或问曰:「案《记》:管、蔡流言,叛戾东都。周公征讨,诛以凶逆。顽恶显著,流名千里。且明父圣兄,曾不鉴凶愚于幼稚,觉无良之子弟;而乃使理乱殷之弊民,显荣爵于藩国;使恶积罪成,终遇祸害。于理不通,心无所安。愿闻其说。」
答曰:「善哉!子之问也。昔文武之用管、蔡以实,周公之诛管、蔡以权。权事显,实理沈,故令时人全谓管、蔡为顽凶。方为吾子论之。夫管、蔡皆服教殉义,忠诚自然。是以文王列而显之,发旦二圣,举而任之。非以情亲而相私也。乃所以崇德礼贤。济殷弊民,绥辅武庚,以兴顽俗,功业有绩,故旷世不废,名冠当时,列为藩臣。逮至武卒,嗣诵幼冲。周公践政,率朝诸侯;思光前载,以隆王业。而管、蔡服教,不达圣权;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于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翼存天子,甘心毁旦。斯乃愚诚愤发所以徼祸也。成王大悟周公显,复一化齐俗,义以断恩。虽内信如心,外体不立。称兵叛乱,所惑者广。是以隐忍授刑,流涕行诛。示以赏罚,不避亲戚;荣爵所显,必锺盛德;戮挞所施,必加有罪,斯乃为教之正。体古今之明议也,管、蔡虽怀忠抱诚,要为罪诛。罪诛已显,不得复理。内必幽伏,罪恶遂章。幽、章之路大殊,故令奕世未蒙发起。然论者承名信行,便以管、蔡为恶,不知管、蔡之恶,乃所以令三圣为不明也。若三圣未为不明,则圣不佑恶而任顽凶也顽凶不容于时世,则管、蔡无取私于父兄;而见任必以忠良,则二叔故为淑善矣。今若本三圣之用明,思显授之实理,推忠贤暗权,论为国之大纪,则二叔之良乃显,万显三圣之用也有以,流言之故有缘,周公之诛是矣。且周公居摄,邵公不悦。推此言则管、蔡怀疑,未为不贤。而忠贤可不达权,三圣未为用恶,而周公不得不诛。若此,三圣所用信良,周公之诛得宜,管、蔡之心见理,尔乃大义得通,内外兼叙,无相伐负者,则时论亦得释然而大解也。
()

嵇康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猜你喜欢

疾眼逢春四壁空,夜来山雪破东风。未知王母千年熟,

且共刘郎一笑同。已落又开横晚翠,似无如有带朝红。

僧虔蜡炬高三尺,莫惜连宵照露丛。

()

索索复索索,无凭却有凭。过溪遭恶雨,乞食得干菱。

只有山相伴,终无事可仍。如逢梅岭旦,向道只宁馨。

()

信上多人物,华宗谱最蕃。

遥遥忘世胄,仆仆傍谁门。

眼毒偏奇中,心灵每预言。

秃翁无阿堵,何以赠南辕。

()

村落寻花特地无,有花亦自只愁予,

不如卧听春山雨,一阵繁声一阵疏。

()

客向江南去,人言冀北空。

贾生前席念,严助荐贤衷。

画舫摇澄绿,飞车近软红。

旧游应未改,尺纸问归鸿。

()

楚客青绮裘,售我紫凤图。且言观祥瑞,与子悬座隅。

裴回感客意,因以致我辞。不能鸣朝阳,高翔碧梧枝。

惜哉五章备,乃向缣素施。我图已在褐,颠倒随天吴。

殷勤谢客去,玩目非所娱。

()

若有人兮山之阿,倒著接䍦影婆娑。茱萸满地秋风老,樽前一笑金巨罗。

人间为有黄花节,腊屐游山披薜萝。风流谁似高阳公,日暮归来骏马驮。

五柳头巾嗟独漉,白衣人至笑颜酡。从来佳节不饮酒,盛年一去等掷梭。

戏马彭城群公宴,呼鹰台前野鹰歌。独怜脱帽孟参军,高谈雄辩口悬河。

众中笑杀桓司马,丈夫空有髻峨峨。流风百年频回首,人事古今一刹那。

浮生百年岂易得,空怀千载意蹉跎。已觉韶光容易老,莫遣晚节等闲过。

花马城西黄山树,玉龙祠下白云窠。一年秋色山中好,更觉重阳秋色多。

有酒不醉奈秋何。

()

两家事契几人同,一见风流忆乃翁。

何事别离当两月,空山兀坐晚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