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背江楼

更漏子·背江楼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

译文

背倚江边楼阁,面对海上新月,听城头角号声呜咽。长堤在柳的舞姿中轻轻摇动,小岛在暮烟里渐渐隐没,两行雁群纷飞似离别。

在那京口渡头,他的归帆已上路,正是花落春暮的时候。守着燃尽的银烛,看天边渐渐低垂的北斗,听村落一声鸡鸣似把晨曲奏。

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无漏子”。双调四十六字,前片两仄韵,两平韵,后片三仄韵,两平韵。

角声:号角之声。角,古乐器名。

岛烟昏:谓水中洲岛夜雾朦胧。

京口:今江苏镇江。鄂本、汤本均作“西陵”。

度:雪本作“渡”,误。

玉绳:星名,北斗第五星(玉衡)的北边两星。张衡《西京赋》:“上飞闼而仰眺,正睹瑶光与玉绳。”

更漏子·背江楼 创作背景

  此词有“归帆渡”之句,当时飞卿自京口北渡长江归家途中作。会昌二年(842年)春自吴中游越中,约同年秋折返吴中。此词有“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等句,当是会昌三年(843年)暮春自吴中归长安途中所作。

  关于此词的主旨,历代学者看法有很大分歧。许多学者认为是写闺中女子的怀远深情。开头三句,女主人公倚楼望远,眼见海月初升,耳听城上角声呜咽。这里暗写一个“思”字;“角声呜咽”,烘托出愁情。接着三句,触景生情,由近而远分别写到堤柳拂动,烟岛朦胧,征雁两行,层次井然,景中寓情,尤其是“两行征雁飞”一句,寓当初分手情景,写此时悠悠离情,蕴籍含蓄,颇为人称道。

  下片镜头变换,转写游子欲归,以从对方写来的方法来升华思妇的感情。换头三句,从虚处落笔,以虚写实,更见主人公此时离愁之深,相思之苦。“路”“渡”等词,显示了游子思归的心意,日夜兼程,特别是“正是芳菲欲度”句,点明时候已经是暮春,良辰美景难再。末三句亦写从夜到晓,是游子所见所闻,从银烛孤照到村落鸡啼,表明旅途的广阔与清凄,也写出了游子的孤寂与思亲情绪。最后以景结情,韵味深长。

  整首词写主人公的怀远深情,沿着由夜到晓的时间流程,通过其所见、所闻、所感,从景象中透出,从旁处托出,层次分明,意境深沉。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此词属于羁旅行役词,纯为基于个人行旅生活体验的自我抒情之作,而非类型化的代言体。全篇境界开阔,格调清新,与闺情词不同。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猜你喜欢

刘晏工理财,国用得无乏。凡皆属士类,吏独抱成牒。

政要在养民,其事故可法。

()

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声连鳷鹊观,色暗凤凰原。

细柳疏高阁,轻槐落洞门。九衢行欲断,万井寂无喧。

忽有愁霖唱,更陈多露言。平原思令弟,康乐谢贤昆。

逸兴方三接,衰颜强七奔。相如今老病,归守茂陵园。

()

春来非是爱吟诗,诗是田园懒兴时。放草地牛眠易熟,听花村鴂起来迟。

蚕桑辛苦从渠妇,稼穑勤劳任我儿。疏散情怀收不起,春来非是爱吟诗。

()

淡薄齐荣辱,恢疏略怨恩。

炉常养丹母,手自斲桐孙。

炎火下照海,黄河高泝源。

道翁来不速,一笑倒吾樽。

()

杰阁临无地,仙家小洞天。

循檐自来往,非雾亦非烟。

()

未是闲时节,君言百念灰。栖身庵竹石,适意杖莓苔。

人老无由少,春归却解来。呼儿烹苦笋,席地共衔杯。

()

春色还如旧,吾生愧此心。

功名嗟晼晚,时序忆追寻。

万国豺狼满,重城草木深。

西湖真赏处,空想旧登临。

()

秋风挟残暑,秋日垂清光。行行向城西,夹路红蕖香。

松冈西北转,中间水云乡。小亭信佳哉,丛篁供晚凉。

月溪响环佩,古来隐城隍。斜影分径柳,依依已成行。

萧然清思动,阔远无边傍。公云方经始,从今辟幽荒。

岂惜草木富,檐宇日舒长。此兴不退转,来效未易量。

更欲坚公意,留诗冀勿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