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

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

译文

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

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

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

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

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

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注释

跼(jú):拘束。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澹(dàn):澄净。虑:思绪。

丛:树林。憩(qì):休息。

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

“乐幽”二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二句:典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面要效仿陶渊明辞官归隐。斯,一作“期”。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东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

  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韦应物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山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山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但韦应物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能躬耕田里,兴来作诗歌田园风景,农村景象处处可入诗中,处处写得自然生动。韦应物则是公余赏景,是想以清旷之景涤荡尘累,对自然之美体味得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刻细致。陶渊明之诗自然舒卷,而韦应物则不免锤炼,如此诗中的“蔼”字。但平心而论,韦应物写景,在唐朝还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

  这首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猜你喜欢

秋晚铜炉一炷香,人间余习未全忘。

云溪尚想穿幽屐,雪屋犹怜共折床。

山林投老成漂转,文字他时妄揣量。

憔悴少陵空白发,敢期重赋赞公房。

()

沙麓百战场,舄卤不敏树。况复幽圄中,万古结愁雾。

寸根不择地,于此生意具。婆娑绿云杪,金凤掣未去。

晚雨沾濡之,向我泫如诉。忘忧定漫说,相对清泪雨。

()

在蜗之角,且托身于此,閒中评泊。王谢旧家新燕子,容我画堂栖托。

东野移居,南禅结衲,苦后聊寻乐。临江宅子,依稀宋玉摇落。

蜀国久已飘零,文翁石室,就近烦斟酌。万树芙蓉谁作主,剩得寒烟如幕。

康节同窝,休文借榜,老计专吾壑。一杯自劝,酒肠销尽芒角。

()

甓社湖深水指东,玩珠楼影拂征篷。荻花香冷歌前月,蒲叶声多酒后风。

乡梦夜兼柔橹发,诗怀秋与远烟空。文游台畔登临意,一枕寒螀恨未穷。

()

上方消息杳,传语落人间。南国持旌去,东吴衣锦还。

入门便绕膝,登马强看山。可过先公隧,荆溪第几湾。

()

忽忽时节改,白日藏光辉。

重阴润九野,小雨纷微微。

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晞。

田家秋成意,落落乖所期。

旷望独兴怀,戚戚愁寒饥。

事至当复遣,且掩荒园扉。

()

西登蒙峰顶,南望瑶岑足。华屋夹道周,飞甍蔽城曲。

谁楼揭春晖,光景常在目。匪物情乃迁,于此见君独。

至德拟春晖,明晦岂常好。君之心兮,只如三春之寸草。

春晖不尽春草长,永言怀之以终老。

()

青春逐流水,素质独轻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