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已落芙蓉并叶凋

浣溪沙·已落芙蓉并叶凋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日斜孤馆易魂消。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昭。人间争度渐长宵。

()

译文

池中的荷花和荷叶已经凋敝了。有些枯黄的艾蒿从墙头冒了出来。夕阳照在孤寂的客舍上,更让人感到寂寞无奈。

坐看秋日的天空感觉一切正在消失当中。白天将会过去,继而是无尽的黑夜。又怎么能渡过一天比一天长的夜晚。

注释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②芙蓉:荷花的别名。

③萧艾:艾蒿,臭草。

④孤馆:孤寂的客舍。

⑤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⑥白日去昭昭:白日指太阳,阳光。昭昭指明亮。

⑦争度:怎么渡过。渐长宵:一天比一天长的夜晚。

浣溪沙·已落芙蓉并叶凋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1908年秋,北京。王国维在这年正月续娶潘丽正为妻。三月,王国维携妻北上,潘氏操持家政,王国维有心治学。

  首悲秋的词,其中渗透着一种悲哀绝望的情绪。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是描写秋天萧瑟的景象,“日斜孤馆易魂销”是写个人的情绪。这是古人写悲秋题材时常用的套路。古人悲秋作品中的秋景是用来起兴的,因此一般都是写眼前实景。而“芙蓉”和“萧艾”两个词出于《离骚》,它们本身又是有象征意义的。所以,“已落芙蓉”两句虽看起来是“写境”,其实也有可能是“造境”。这种景象,也许确实是当时眼前所见的景象,但“萧艾”与“芙蓉”对举,再加上“半枯”和“过墙高”的形容,实在颇有些调侃的味道。似写实景而又暗含有寓托的深意,似含深意而实际上又是现实的写景,这正是王国维所擅长的本领。

  但到了下阕,作者就开始把个人不遇的悲伤导向他的主旋律——对整个人间的悲悯了。“坐觉清秋归荡荡”是说,秋天虽然凄凉,但秋天的一切也正在消失,继之以更为凄凉的冬天。“眼看白日去昭昭”是说,白天很快也就要过去了,继之以漫长的黑夜。这两句的口吻,使人感到一种宿命已定无可奈何的恐惧。“争度”,是“怎么度过”。这是一种疑问,其中充满了对人间未来的担忧与焦虑。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猜你喜欢

王生龙凤姿,夙慕嵇阮踪。举目局四海,何心顾樊笼。

词标文苑秀,书拟绝代工。端居不出户,华誉溢金镛。

浩荡五岳怀,婚嫁犹未终。问讯罨画溪,结想三茅峰。

采芝共谁飧,石髓或可逢。顾予疲薾人,枯鱼困泥中。

望望紫烟驾,引领溯长风。

()

倒排双陆子,稀插碧牙筹。既似柿牛妳,又如铃马兜。

鼓搥并㩧箭,直是有来由。

()

飞阁凌波浮渺茫,碧山白云坐相忘。

好风历楯泛我袂,兴来取缨濯沧浪。

()

因传种法自东坡,潜喜春来活者多。不遣牛羊残物性,更资雨露养天和。

虬枝终拟栖仙鹤,云叶行看施女萝。纵与蒿莱暂同植,大夫封宠竟输他。

()

凌风翠*兴飘然。步跹跹。*忘言。净洗明妆,不与世争妍。玉质金相清韵绝,端可拟、月中仙。天寒日暮水云边。忍相捐。意难传。回首珠宫,贝阙不胜寒。环佩珊珊香冉冉。谁敢与、*婵娟。

()

树萱堂戺间,丹葩何葳蕤。服之可忘忧,孰与忧患违。

发身事弓剑,乘障非边陲。上堂介眉寿,綵服烂光辉。

古称弗遑将,仁者亲不遗。兹卉有荣谢,爱日无少衰。

()

岁暮繁云结夕阴,长安客舍费黄金。烛窗明暗翻归梦,雪屋清寒著旅衾。

宝骑传呼三陌广,铜龙飘点九门深。万年寿酒无因上,阳藿空倾向日心。

()

仙衣襞积驾黄鹄,草木无光一笑开。

人间风日不可奈,故待成阴叶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