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造就岐山高,大王开始来开荒。百姓在此盖新房,文王让民享安康。民众奔往岐山旁,岐山大道坦荡荡。子孙永保这地方。
作:生,造就。
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
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开荒垦田。
作:治理。一说始。
康:安康。
徂(cú ):往,指百姓来归附。
夷:平坦易通。行(háng):道路。
保:守住。
《周颂·天作》是周颂中少有的提及具体地点的作品(另一篇是《周颂·潜》),它写出了岐山。《毛诗序》说它是“祀先王先公”,朱熹《诗集传》则指为“祭大王之诗”,都认为祭祀的对象是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季明德语,认为是“岐山之祭”,即《周颂·天作》的祭祀对象是岐山。
这是一首歌颂周太王古公亶父开创岐山基业以及周文王业绩的短乐章。“天作高山”,强调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周人重视天赐,视为吉祥,连婚娶亦是如此:“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天赐岐山之后,在这根据地上积蓄力量尚须人为,诗中便主要写这一过程。之所以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岐山九世周主最杰出的代表。灭商虽然完成于周武王,但周文王之时已显示出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商纣王囚周文王于羑里,只能延缓而无法阻遏这一历史发展。岐山圣地经营到周文王之世,已为周武王积蓄了足以灭商的雄厚实力,包括姜尚这样足以辅成伟业的贤臣。“有夷之行”,分明是先王开创的一条通向胜利之路。
这首短诗,多人对其中个别字眼有不同的解读。如“彼作矣”的“彼”,有人解为百姓,那么“彼作矣”就是百姓们造起房屋;有人解为先祖大王,“彼作矣”就是先祖大王开创伟业。如“康”,一解为安定,安康;一解为赓,继承,继往开来之意。此所谓诗无达诂,见仁见智也。
《周颂·天作》一诗将对圣地、圣人的歌颂融为一体,着力描写积蓄力量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文笔犹如大河滔滔,飞流直泻,既显庄严,又富气势。短短七句,有如此艺术效果,可见诗歌作者的大手笔。
眼青禅帔赤,气岸出尘埃。霞外终须去,人间作么来。
崖香泉吐乳,坞燥烧□雷。他日终相觅,山门何处开。
送僧归山。唐代。贯休。 眼青禅帔赤,气岸出尘埃。霞外终须去,人间作么来。崖香泉吐乳,坞燥烧□雷。他日终相觅,山门何处开。
卫河东岸浮丘高,竹舍云居隐凤毛。遂有文章惊董贾,岂无名誉驾刘曹。
秋天散步青山郭,春日催诗白兔豪。醉倚湛卢时一啸,长风万里破洪涛。
浮丘精舍。明代。卢楠。 卫河东岸浮丘高,竹舍云居隐凤毛。遂有文章惊董贾,岂无名誉驾刘曹。秋天散步青山郭,春日催诗白兔豪。醉倚湛卢时一啸,长风万里破洪涛。
危磴上嶙峋,泉声静更闻。
雨添三尺水,僧卧半间云。
境胜诗难好,林深日易曛。
忘言观众妙,一缕起炉熏。
游深溪龙潭。宋代。陈纪。 危磴上嶙峋,泉声静更闻。雨添三尺水,僧卧半间云。境胜诗难好,林深日易曛。忘言观众妙,一缕起炉熏。
昆虫已是蛰藏时,猎骑纷纭绕翠微。勿谓火攻为下策,略同兵战寓危机。
仁心谁去网三面,杀气似环城四围。乾豆元来因报本,充庖岂但爱鲜肥。
围猎。元代。陈栎。 昆虫已是蛰藏时,猎骑纷纭绕翠微。勿谓火攻为下策,略同兵战寓危机。仁心谁去网三面,杀气似环城四围。乾豆元来因报本,充庖岂但爱鲜肥。
百日开名宴,崇班列上公。马鸣金騕袅,冠耀玉玲珑。
合乐咸韶奏,群羞水陆丰。林林应述职,能继古人风。
上京杂诗十首 其四。元代。周伯琦。 百日开名宴,崇班列上公。马鸣金騕袅,冠耀玉玲珑。合乐咸韶奏,群羞水陆丰。林林应述职,能继古人风。
八千里外归来客,不为探奇也打门。愿见已经过半世,相逢何幸在荒村。
只身湖海飘零久,百卷文章慷慨存。煨芋分尝坚后约,更须米汁沃灵根。
次洪稚存太史见赠韵。清代。与宏。 八千里外归来客,不为探奇也打门。愿见已经过半世,相逢何幸在荒村。只身湖海飘零久,百卷文章慷慨存。煨芋分尝坚后约,更须米汁沃灵根。
况鮀非是佞,莒仆未为凶。
鬼谷从横舌,终南诡秘踪。
断无麟在薮,独有鼠穿墉。
千古谁俦匹,依稀似敬宗。
和实之读邸报四首。宋代。刘克庄。 况鮀非是佞,莒仆未为凶。鬼谷从横舌,终南诡秘踪。断无麟在薮,独有鼠穿墉。千古谁俦匹,依稀似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