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月夜

灵隐寺月夜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

灵隐寺月夜 创作背景

  灵隐寺是人们熟悉的杭州一景,坐落在西湖西北的灵隐山麓,寺前冷泉飞度,古木苍深,不远处飞来峰如巨石飞坠,屹立寺门,环境幽静、清雅。这次诗人找了一个恰当的时间,踏着月光游山,全诗的韵味就在这月色当中。

  《灵隐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体诗。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附近有飞来峰、冷泉亭诸名胜,是西湖的游览胜地。“月夜”标题,可见这首诗描写的是灵隐寺的月夜景色。从诗中“夜寒”、“落叶”看,时间当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点时间,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个“白”字,未见其月,已见月光的皎洁。接着写透过寺门,可见曲折的山涧与寺门相连,一个清凉幽静的境地呈现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启下,抬头望“月在众峰顶”,可见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头看“泉流乱叶中”,可见秋叶纷飞,泉水流淌。由静景而写到动态,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四句读来,佛寺月夜,尽收眼底,俯仰之间,所见所感,妙趣横生。

  五、六句先写进入佛寺。“一灯”指寺里的长明灯。“群动息”,语出陶渊明《饮酒》“日入群动息”,指一切都归于沉寂。“孤磬”指僧人夜里诵佛经的击磬声。“四天”指四禅天,佛教所谓色界诸天,即整个天空。两句意为,进入佛寺,所见一灯孤明,犹感四面静寂,只听到僧人夜里诵经的击磬声,悠然响在寂静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启下,后写由于太冷清,太空寂,难免使人生出孤独惆怅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离归。山林多虎,使人生畏,“况闻岩下风”。俗谓“云从龙,风从虎”。闻风如见虎,使人更惊恐不安,欲离归而又难以回归。

  全诗写灵隐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猜你喜欢

东风一纸平安信,闻道黄岗春已来。传语吴生好看客,梅花应似去年开。

()

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
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

疏钟夜半落云房,今夕何由见武昌。流水有情怜我老,秋风无恙断人肠。

千年芳草题鹦鹉,万里长江入汉阳。大别原非分别者,登临不用更悲伤。

()

莫言草木未知秋,今日风云已自愁。

独傍黄尘骑一马,行看萧索听飕飕。

()

江蓠漠漠树重重,东过清淮到宿松。县好也知临浣水,

官闲应得看灊峰。春生绿野吴歌怨,雪霁平郊楚酒浓。

留取馀杯待张翰,明年归棹一从容。

()

逢水逢山到处留,可怜身世寄孤舟。

一汀苹露渔村晚,十里荷花野店秋。

羽檄未闻传塞外,金椎先报击衙头。

煌煌太白高千丈,那得功名取次休。

()

伤心庾开府,书剑忆游梁。十年流落冰雪,如履柏台霜。

昨日螳螂当辙,今日豺狼当路,牛背置神光。竟访赤松去,不顾紫微忙。

汉貂蝉,万人杰,八州王。有君如是何事,高卧北窗凉。

传得黄州密印,有病安心是药,此外更无方。莫袖经纶手,遗爱在甘棠。

()

十篇妙唱贲幽光,秀韵凌虚桂影晾。

玉牒秩宗徽誉著,银钩挥翰麝煤香。

风兼远水痕成理,月入霜筠影自长。

铜雀春深知有以,典刑终合头孙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