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指迷歌

禅定指迷歌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

性於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馀。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馀。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

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

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

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

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

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

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

断常纤尘有染,却於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

只为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湿。

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

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

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

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

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

观音三十二应,我当亦从中证。

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

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

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总白。

有时自歌自笑,傍人道我神少。

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

更若见我谈空,恰似囫囵吞枣。

此法唯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

兼有修禅上人,只学闹口合唇。

夸我问答敏急,却元不识主人。

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

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

便逞已握灵珠,转於人我难除。

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

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

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

乃是愚迷钝根,邪见业重为因。

若向此生不悟,后世争免沉沦。

()

张伯端

张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张伯端真人之师为刘海蟾,桂林刘仲远真人系张伯端真人所度化。

猜你喜欢

昨夜承恩宿未央,罗衣犹带御衣香。

芙蓉帐小云屏暗,杨柳风多水殿凉。

()

老竹平分当建瓴,小楼从此擅高名。

地连云堞登临委,栏俯晴江梦寐清。

一记自能追正始,三閒谁与续咸平。

涛音日日烟中落,依约焚香读易声。

()

皎皎冰壶里,天寒六月风。

水仙来往处,三岛忽相通。

()

长卿骨已朽,延陵得兹亭。延平廖明略,大句题轩楹。

遂令干越俗,擅此今古名。高咏刘廖句,白云穿石屏。

琵琶洲无弦,我弹君能听。弹罢共一笑,白云归玉京。

()

极目斜阳树,乘风落月梁。

更和山与水,并作一秋光。

()

西风惨淡起愁云,走檄飞书正纠纷。

剑器朝方驱冶匠,戈船夕又募新军。

马肥已报高秋警,鹤唳那堪中夜闻。

我辈忧边心俗折,棘六灞上漫论勋。

()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乃久尽知其族性,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楚辞》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起视椒榝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

故庐元负郭。爱树色参差,湖光渺漠。楼危万山落。俯阑干十二,享单檐飞角。花娇柳弱。映轻黄、浅黛依约。与沙鸥、共结新盟,伴我醉眠醒酌。
萧散云根石上,沦茗松泉,注书芸阁。莺窥燕幕。檐外竹、圃中药。念耕烟钓雪,已成活计,一任风波自恶。但无心、万事由天,梦中更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