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

译文

野外的烟气冰冷的雨水令人更加悲伤,泪水浸湿了衣领我都浑然不知。

没有了春风河岸的芦苇依旧碧绿,就好像我当初送你过江的时候一样。

注释

和甫:王安石弟王安礼。龙安:即龙安津,在江宁城西二十里。吴氏女子:王安石的长女,吴安持的妻子。古时女子出嫁后,从夫姓,称某氏。

助人悲:人本已伤别,烟雨荒凉更加重这种悲伤。

春风沙际绿:春风吹拂,沙边草青。

一如:一切都像。汝:吴氏女子。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王安石送弟王安礼赴京任尚书左丞。从熙宁九年(1076)罢相返金陵至是时,王安石已七年未与长女相见,此番送弟,触景生情,更为思念远方的女儿,诗人饱含深情,融情入景,写下这首七绝寄予她,表达了父女之间的骨肉至情。

  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也是一位有丰富感情和平凡心的平常人。他这首借送弟兼寄女儿的诗,充分表现了一个兄长、一个父亲对亲人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实是写给女儿的,是为了送弟的缘故,来到龙安江边,触景生情,想起女儿出嫁时的复杂心情,不由得再次泪下沾衣。封建社会女子出嫁后,与父母的关系就疏远了,骨肉分别,给父亲的心灵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孩子的家庭幸福又是父母所期盼的,因而分别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很少有父亲如此真实地表露对女儿出嫁的种种无可名状的心态,王安石却深切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平凡的父亲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说来到江边送弟,同样的荒烟凉雨,同样的骨肉分离,这种场面又一次经历,怎不让人泪下沾衣。诗人说“泪下”而又“不自知”,正写出了站在江边遥望亲人远去时痴凝的神态,其中感情深厚沉郁。后两句说,除了春风吹绿了沙滩这一点与当年不同,一切都和当年送你出嫁时是一样的让人伤感。而“除却”一句又特巧妙,把春来草绿、凄迷伤情的景色特点反而加强了,风物一如往日,而今亲人却各自东西,心里必会伤怀和感慨。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你喜欢

良夜高台露气清,遥空灵籁送秋声。桂枝先自轮中满,莲炬还从镜里生。

隐隐七层标舍利,双双百宝放光明。龙膏烛与蟾蜍影,同向人天照化城。

()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

还却天官尺一书,清时有味保悬车。

公年尚壮云何蚤,古道谁言今不如。

南部主开新榜丽,西清人说旧游疏。

半簪白发无拘束,不用黄精自扫除。

()

化国舒长日正迟,漫天风柳绿成姿。

高低蝴蝶尚春色,零落荼醾犹晚枝。

倦思有余时种竹,老怀无著强赓诗。

人人一觉是非梦,但得百年犹此时。

()

闾门行乐送韶华,闲访城阴野老家。黄蝶得晴飞菜叶,翠禽隔浦啄桃花。

衡门倒屣临官路,古渡横舟阁浅沙。亦有诗人时一到,醉吟行尽夕阳斜。

()

芳菲佳节入韶年,锦缆维舟列彩筵。酒色杯光浮海气,歌声舞袖斗春妍。

佳人竞巧黄金胜,游子争驱白玉鞭。纵览不知归路暝,谓谁同上李膺船。

()

至人贵其身,不使事物遶。

捐身易富贵,明珠弹飞鸟。

我愿称善人,题作墓上表。

从来尺鷃乐,不羡飞鸿矫。

()

四气相陶铸,中庸道岂销。夏云生此日,春色尽今朝。

陋巷贫无闷,毗耶疾未调。已栽天末柏,合抱岂非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