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

译文

偷桃窃药是两件美事,可惜难两全。玉阳碧城十二楼,曾经幽禁过彩蟾。

本来我应跟三位美女,一起欣赏月光团圈。那华阳观玉楼,仍然像透明的水精帘。

注释

宋华阳姊妹:作者在玉阳山学道时暗恋的宋华阳姊妹,均是女道士。

偷桃:道教传说,谣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东方朔曾三次偷食,被谪降人间。窃药:《淮南子·览冥训》载,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灵药,嫦娥偷服后奔入月宫中。

十二城:亦作十二楼、十二层城,道教传为仙人居处,此借指道观。彩蟾: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因借以指月,此指代宋华阳姊妹。

三英:三朵花,指三位女性,即宋华阳姊妹。

水精帘: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李商隐到玉阳山去“学仙”,约为四年,这时结识了女道士宋华阳姊妹,也可能因此产生了恋情。诗人早已向宋华阳姊妹发出过自己情爱的信息,但始终未收到宋氏姊妹返回消息,当然诗人仍存有幻想,实现自己的情感愿望,于是在“月夜”重寄自己的相思,因而创作了这首诗。

  首两句是诗人心中发出的感喟,一种深情的阻隔,即使近在咫尺,也形同天涯,可望而不可即。先引用两个典故来喻意,一是用嫦娥偷灵药得仙人月,来喻宋氏姊妹已飞升成仙,一是用东方朔三次偷王母蟠桃事来喻诗人自己,作者说:但仙、凡两境界,“事难兼”啊,今夜我只能望着高楼,“彩蟾”被锁在深阁,城关重重,哪能相见呢?这两句中“兼”与“锁”两词写出了人间种种阻隔,心愿与现实总是相违,在情爱生活中同样如此,对诗人而言,人间无形阻难感受更深了。

  后两句点出“月夜”,诗人此时此景的想像与感受应是如此的:在这明月皎洁,月光如银,安详宁静的夜晚是多么好的时光啊,如果我们三人相聚于山水亭角之间,开怀言志,情感交触,共赏明月,然而这仅是一种梦幻和想象了,抬头一望,我只能出神地仰视一下你们高楼上悬挂的水精帘了。这时抒情主人公的心情只能是诗人在绝句《嫦娥》诗中写的两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

  此诗后两句在构思上有一个特色,即“应”与“未”对举,“正”与“反”相合,这更加浓了情深意厚,美事难成的寓意。句中“共”与“仍”也是相反相承的,“共”是美好的意愿,而“仍”却蕴藏了生活中多少阻碍与不测。看来李商隐是深于情感的,但是否能冲过对于功名之企求,恐怕也只是“玉楼仍是水精帘”了,做人的难度也就在这里。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猜你喜欢

能以一切声闻佛,能以法忍出世法。

宴坐分身应十方,不取涅盘自饶益。

伏住泥沙观止水,中有菩萨清凉月。

无明风起作浪波,方会如来同觉海。

()

一棹翩然唤不回,两筇江畔久徘徊。早知君有如神技,同下中流亦快哉。

()

相国东南第一家,床头遗笏积成车。翠茵醉卧庄台草,锦幛行看董苑花。

月落西城人倚剑,云深东海客浮槎。谪居肯作寻常态,乐事浮生未有涯。

()

雨过山光润,烟浮野色昏。

清泉流近砌,黄叶拥衡门。

世事凭谁论?高情只自存。

忽思浣花老,又欲向东屯。

()

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

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

()

满坡翠竹閒梅花,梅竹中閒住几家。

本为牛羊安著脚,近来狼虎肆磨牙。

青山绿水成烹鼎,白纸乌薪等撒沙。

邂逅老农聊慰劳,且随时刻做生涯。

()

横按拄杖,坐盘陀石。鼻孔辽天,眼睛突出。澹烟笼古树,缺月挂藤萝。

分付俊禅者,勘破老头陀。

()

鸣雁萧萧下,寒灯故故明。

角声传细雨,云色渡高城。

兄弟无书信,乾坤有甲兵。

秋风归未得,见尔不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