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秋思

闽中秋思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

译文

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注释

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只堪:只能的意思。图画:指画画。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猜你喜欢

轻帆如马渡,春水到江多。鸲鹆石自好,羚羊峡奈何。

晚岚侵月暗,昼雨袭晴过。独爱沥湖住,铺钱长绿荷。

()

路入雄关草木秋,幽州迢递度并州。三秦城郭仍天表,两晋云山到马头。

寒瀑遥随残月下,空林斜带断烟浮。经年旅舍闻鸡舞,绝塞崎岖几度游。

()

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

酒醒孤烛夜,衣冷千山早。去事沈尚书,应怜词赋好。

()

岁去如奔马,残日十有三。

侄为当嫁女,甥是未婚男。

丛然猥俗并,殊非力所堪。

嗟予本支离,尘事素不能。

东床书一架,西榻经一函。

如是岁月深,吻舌如滕缄。

惟有陶渊明,常欲共清谈。

床头酒盈壶,亦欲同醺酣。

二十一二间,烦事如扫芟。

期使堂下空,宴笑同所耽。

清尊酌宜深,古语交崭岩。

夜久灯荧荧,金波忽东南。

岁宴独优游,庶几为不凡。

()

近水人家,芦花掩映黄茅屋。临流濯足。惊起双鸳浴。

沽酒归来,唱个吴江曲。吹横竹。鲈鱼正熟。醉看秋山绿。

()

旧游无处问芳华,身似禅僧处处家。

聊共梅花娱岁晚,又催元日颂椒花。

()

昔日王孙路,而今草已黄。还家对乡里,拂面有繁霜。

磊落生高兴,萧条免慢藏。浮家皆信美,回首暮川长。

()

夕郎何事厌承明,结束征衣节候更。汲孺在庭推直道,虞卿捐印见交情。

关山岁晏黄河阔,边塞春深白草生。总是离愁心折处,壮君骏马太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