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剑与傅岩叟

送剑与傅岩叟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

译文

铸造成寒光照人的三尺莫邪长剑,夜里拿出宝剑挑亮油灯细细品赏。

(这么好的宝剑)如今只能权且空挂书斋与琴为伴,(边敌猖獗)我却无法带着它前往边关赴边杀敌。

注释

①傅岩叟:傅为栋,字岩叟,江西铅山人,曾为鄂州州学讲师,与稼轩来往甚密,彼此唱和颇多。

②镆邪:一作莫邪,古代宝剑名。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与妻莫邪善铸剑。尝铸二剑,分别以干将、莫邪名之,献给吴王(见《吴越春秋·阎闾内传》四),后以此作名剑代称。

③“试与挑灯仔细看”句:稼轩《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④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傅介子奉命前往,计杀楼兰王,立功异域。事见《汉书·傅介子传》。后泛指侵扰西北地区之敌。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当借指北方的金国。

送剑与傅岩叟 创作背景

  辛弃疾早年参加沦陷区耿京领导的义军抗金。在他奉表南下联系南宋朝廷联合抗金北返时,闻知张安国杀耿京降金,便星夜疾驰擒获叛徒,送到临安正法。但南归后他未被重用。于是辛弃疾赠剑给友人时并写下这首诗,寄托了诸多的感慨。

  镆耶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镆耶三尺”,指剑;“镆耶”亦作莫耶、莫邪,古宝剑名。雄剑名干将,雌剑名奠邪。干将进雄剑于吴王而藏雌剑,雌剑思念雄剑,常在匣中悲鸣。“照人寒”,言宝剑光亮耀目,观之令人胆寒。“挑灯”,拨亮灯烛。作者拨亮灯烛看剑,浮想联翩,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得携去斩楼兰——宝剑本是杀敌之器,但今却空无所用,不能用在杀敌的战场,只能高高挂在空空如也的书斋中,与琴棋书画为伴。剑无所用,实指作者才无所施、能无所发,未能够在战场上杀敌击贼。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场面。

  本诗虽仅四句,但抒发的感情却是激烈慷慨,充满一股悲愤之气。想辛弃疾自南归以来,念念不忘的是收复失地,以成一个完整的南北统一的太平世界。但腐朽的南宋王朝却在与金人的长期对垒中日渐丧失了自己的优势,诗人也在这无限期的闲置中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所有这一切,铸成诗人这一首表达自己痛心疾首、极度遗憾之情的诗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你喜欢

于穆同心。如琼如琳。

我东曰徂。来饯其琛。

彼美潘生。实综我心。

探子玉怀。畴尔惠音。

()

心存名山久,积岁未及游。

将过值风雨,路不通马牛。

丁壮四五人,篮轝时更休。

转谷逢烟火,下隰多田畴。

偃穟黄压亩,刈麻东盈丘。

始觉山门深,长松如腾虬。

直上百余尺,苍髯叶修修。

五峰迎人来,冷逼台殿秋。

石泉出云中,引入舍下流。

缘源至岩口,岩底鱼可钩。

天昏碧溪去,果熟青猿偷。

草树不尽识,自起诗人羞。

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

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

灵根采九节,试共野僧求。

逡巡能致之,衰疾无甚忧。

昔闻有释子,渡江用杯浮。

栖心向兹地,埋骨在林陬。

驳阴漏斜光,徒欲穷巅幽。

夜还南陵郭,几落猛虎喉。

()

敏不可恃,钝宜自强。

诗酒荒嬉,恐暴汝良。

我日衰惰,赖汝以张。

安肆日偷,古训洋洋。

我与伯氏,短檠夜书。

矻矻待旦,我所不如。

每一念之,抆涕痛乎。

嗣而昌之,其后人欤。

()

岩岫碧孱颜,灵踪若可攀。楼台烟霭外,松竹翠微间。

玉液寒深洞,秋光秀远山。凭君指归路,何处是人寰。

()

北望屏前第一峰,禅林龛阁影重重。上方得见残径月,下界曾闻半碣钟。

石磴盘萝藏玉雁,云崖瀑水挂银龙。空门想像知无住,玄度还应问赤松。

()

指点邦人著眼看,鲁侯雩祭正玄端。

望来已见千山雨,此去那忧百谷乾。

高廪有期从{左禾右齐}敛,奔霆何处起龙蟠。

新诗得得书灵应,传与群公好纵观。

()

舆似鸡栖寄两竿,山程三月尚春寒。

麦曲吐穗初成实,梅子生仁已带酸。

买饭犹胜乞墦客,看耕僭学劝农官。

还家莫道虚怀袖,笋蕨随宜亦满盘。

()

绝顶天风闻粥鼓。红笠青鞋,小伴枯禅住。万点愁来如密雨。

和鸦飞满无人处。

六代离宫留寸础。玉砌雕阑,付与东流去。二水三山都易主。

斜阳尚恋前朝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