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风雨登虎丘

折桂令·风雨登虎丘

半天风雨如秋。怪石於菟,老树钩娄,苔绣禅阶,尘黏诗壁,云湿经楼。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魂,山锁吴愁。

()

译文

半空中风雨布生,给大地罩上了秋天般的气氛。

怪石像猛虎或卧或蹲,古树伛偻着屈曲的树身。

寺院的台阶上蒙着绿苔,两旁的诗壁上沾满了灰尘,藏经楼偎伴着浮云,也显得那样的湿冷。

虎丘塔边再听不到古时的琴声,龙潭水粼粼摇动,仿佛存留着宝剑的寒影。

我睁开悠悠的醉眼,回顾历史上的虎斗龙争。

如今只见浪涛卷动着伍子胥的英魂,青山无语地锁留着吴国灭亡的怨恨。

注释

虎丘:在江苏苏州市西北,相传春秋时有虎踞丘上三日,故名。

於菟(wū tú):虎的别称。

钩娄:枝干屈曲伛偻的样子。

琴调冷声闲虎丘:虎丘寺塔基,原为晋司徒王珣的琴台,故谓“琴调冷”。

剑光寒影动龙湫:虎丘有剑池,相传吴王阖庐以宝剑殉葬,后秦始皇开掘找寻,有神龙跃出而成池。湫,深潭。

胥魂: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夫差所杀,精魂不散,成了涛神。

吴愁:春秋时吴国终为越国所灭,故言。

  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景物描绘传达给读者,是中国诗歌艺术表现的常法。该曲的特点,即是将虎丘的群景有意识地作为诗人怀古意绪的外化。所以在曲中,“半天风雨”虽颇具典型性,却并非作者着力表现的主体,仅作为一种冷色调氛围的构成因素。这种严冷的色调,正是作者抚今追昔、“千古恩仇”的内心情潮的折射。曲中写怪石老树,以及“苔绣”、“尘黏”、“云湿”,并不着重于风雨的介入,而更多地体现出岁月风霜的影响;“琴调冷”、“剑光寒”两句,更是老练地将古迹的历史与现状沟通。这种取景传象的手法,正是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以及对待景物的“取其势而不取其质”。

  当然,作者也并非将“风雨登虎丘”的“风雨”完全置于一旁,结尾两句“浪卷胥魂,山锁吴愁”,便重又巧妙地转回到了风雨的影响。须知虎丘旁只有一条叫山塘的小溪,无“浪”可言,而虎丘本身明秀佳丽,也很难与“锁愁”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半天风雨如秋”的特定情景下就有所不同,风雨凄迷,天地山川足以为之改容。这两句既是怀古意绪的延伸,又是对风雨虎丘峭冷景象的添写,可谓虚实相兼。

乔吉

乔吉(1280?~1345) 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美姿容,善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又作吊词云:“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从中大略可见他的为人。剧作存目十一,有《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玉箫女两世姻缘》三种传世。

猜你喜欢

时序一转毂,乾坤双旅亭。

此日即昨日,春过秋峥嵘。

如何万象间,寓我七尺形。

忽忆县以西,远览目屡经。

前峰一鳌伏,遥巘千螺青。

是穷天外胜,谁托世上名。

翩翩佳公子,语秀含馀清。

来此集宾客,溪山两锺情。

亭如栖烟树,客乃委浪萍。

共此一时胜,遐哉万古城。

长歌白云遏,落日金杯倾。

我至将无时,庶以娱瞻听。

三嵎此其一,松柏争敷荣。

地灵莹骨秀,不受红尘撄。

今朝动清兴,有人踏皇扃。

胜绝定何如,同起为苍生。

()

丝管霜天夜,烟尘淮水西。明朝上征去,相伴醉如泥。

()

朝家设贤科,留意在豪彦。三道询天人,万言极贯变。

国论庶有补,谋身非自荐。昧者鲜知此,荣禄生贪羡。

讨论遗本原,文采事藻绚。假之为捷涂,得以步华选。

亦有附群邪,藉以肆绮辩。心迹既自异,事业安可见。

遂令权贵人,待物少明辨。概为天下材,皆同秦士贱。

夫君非好名,力学久忘倦。天资固彊直,道业益丰羡。

纯如后夔音,发若老羿箭。深有启沃诚,恬无宠荣恋。

时事方艰虞,乾心屡告谴。远忧何时已,长策殊未献。

期君为国医,起疾须瞑眩。

()

中秋过了还逢社,寿我亲闱。百里熙熙。尽道平反赖母慈。
浏川水阔吾山峻,福禄如斯。禄鬓青眉。子又生孙孙又儿。

()

维城依玉树,奕叶挺瑶桢。念祖思贻燕,遵王凛法程。

脤膰推嗣羙,领袖早知名。赤社磐宗固,青藜夜阁明。

表章宁自试,醴酒不胜情。尚友追千古,相观集众英。

根枝同硕茂,岁月喜升平。觅句宗唐社,摛词轶汉京。

尘途貂欲敝,旅酒盖初倾。珠玉操觚见,尊罍倒屣迎。

多君呈凤彩,愧我杂蛙鸣。菲薄殊玄晏,三都自有声。

()

月凉山气静,风断雁声孤。

试问同怀侣,宵来得梦无。

()

东斋清旷西斋静,上下往来唯一径。幸有方床不得眠,行休已有陶潜兴。

()

璧水桥边此客,金銮坡上何人。沙场老马事无成。泪湿青莹夹镜。
袖手烟霏小景,回头石岭空城。乾坤遗恨渺难平。目断塞鸿孤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