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中原

夜思中原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

译文

中原邈远呵,道路多么漫长!大宋的宝贵文物衣冠已被敌人劫掠到北方。

独有我这样的孤臣挥拭血泪,更无奇人豪杰叩击宫门大声叫嚷。

中原的山河冷月映照浓重冰霜,汴京故宫春风吹拂着野草桔树满眼荒凉。

而我依然怀着一腔孤忠日夜想着报效君皇,就像那冲天剑气夜夜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注释

该诗写作者思念中原、忠心报国的感情思想,诗的题目即为全篇主旨。

邈邈:遥远。

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统称。

衣冠:指士绅、世家大族。

天阊:天门,传说中的天门,亦指皇宫的正门。

耿:忠诚。

夜思中原 创作背景

  1126 年宋朝遭受“靖康”之耻。从孝宗与金人签订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之后,长期对金邦屈服,君臣上下,忍辱偷生,逍遥岁月,激起了一些有为有识之士的强烈不满,先后出现不少爱国诗人、词人,利用诗词抒发他们的忠愤。这首《夜思中原》写得沉郁悲壮,最为感人。到作者写此诗时,“隆兴和议”至少已经持续六十多年。

  诗的起首两句紧扣题目中的“思”字,把笔势展开:以沉痛的笔调写出了对中原、汴京的怀念:中原邈远,道路绵长;礼乐典制、世家大族所聚的汴京,天各一方。这两句为下边的抒写拓广了领域。所谓“路何长”,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上从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到淮河南岸重镇淮阴,不过千里路程;从淮阴渡淮河,进入中原,可以朝发夕至;如从荆州、襄阳一带北上中原,轻骑兼日可达。作者在他的《西吴曲·忆襄阳》一首词里说过:“乾坤谁望?六百里路中原,空老英雄,肠断剑锋冷。”可见“文物衣冠天一方”的距离,不是空间辽远所造成,而是人为的政治因素所造成。从隆兴议和之后,宋廷畏金如虎,“恪守”协议,即使近在咫尺之地,也不敢轻越雷池一步,至于恢复中原,更非所想,年复一年,而形势如故,志士怎能不为之凄然伤怀!

  颔联转到了自己方面,追想当年曾为国家挥洒过血泪。这里指他早年向朝廷上书陈述恢复方略而言。他的孤忠并没有受到赏识,他的才略没有得到施展,空落得四处流浪。他在《念奴娇·留别辛稼轩》中说:“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的哀怨情绪,这几句词语,也正是“独有孤臣挥血泪”诗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下句慨叹当时没有奇杰的人物象他那样上书朝廷,力陈恢复大计。天阊,即天门,出自《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里指朝廷。这一联诗句反映了当时朝政萎弱不振,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朝廷仍抱有幻想,认为多几个奇杰人物把天门叫开,据理力争,就会震动“宸衷”,幡然醒悟,使国家兴复。是不是可能呢?在隆兴议和之后,最早叫天门的奇杰人物是辛稼轩,他曾向孝宗皇帝上《美芹十论》,全面论述兴复方略,洋洋洒洒达数万言,结果呢,只不过叫他当个小小的朝官司农寺主簿,一个很有军事韬略的人物,却分配去管理农业生产。孝宗末年又一个叫天门的人物是陈亮,曾向孝宗连上三书,力倡恢复,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反而激怒了一批官僚,交相攻击,斥之为“狂怪之士”。事实证明,隆兴和议之后,宋廷君臣已被吓破了胆,根本不会振作起来,不管有多少奇杰人物齐集天门叫喊也是枉然。我们不能要求诗人对宋廷的腐朽虚弱本质有全面的认识,他的爱国精神毕竟是可贵的,这一联诗句感情激越,忠愤之气溢于言外,有振聋发聩之力。

  颈联宕开一笔,思绪集中到边疆,集中到汴京方面。“冰霜重”是说天气严寒,这只是表面意思,它的真正内涵是说宋军无力闯过边关,挺进中原,使得恢复汴京渺茫无期。“宫殿”承首联次句。春风吹来,本是草木争荣的时候,而汴京的帝王宫殿因为处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在春天里却是一片荒凉景象。那么,广大人民呢?其生活状况是可想而知的了。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金统治之下的广大人民深盼南师的情意。这个意思在此联里也可体会得到。在艺术上对仗精切,而气韵流动,饶有唐人风味。

  尾联再转到自己方面。上句承第三句,表明过去挥洒过血泪,现在报主之志仍然未衰。下句用的是龙泉剑的典故。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五,诚信高洁之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后被沉埋于丰城监狱下的地层中。《晋书·张华传》:“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外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伟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大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焕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这里诗人用来自比,虽被沉埋而精光不灭,仍然可以上插于天。这是壮语,也是真情语,他早在《下第》诗中就有“振海潮声春汹涌,插天剑气夜峥嵘”之句,这里再次用这个典故,表现出诗人的坚强性格,它的思想感情的基础是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热爱,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报主”“忠君”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不应以其人的事业成败,或是否有实际行动来论的。

  七律难在发端和结句,发端要放得开,要气象宏远;结语要收得住,要辞尽而意不尽。这首诗以悲语起,先把视线伸到中原,伸到汴京,颔联倒插,追忆当年挥洒血泪,颈联再推拓开去,把视线伸到边疆,再伸到汴京,最后以壮语作结,全诗开阖变化神完气足,过接自然,在七言律诗中是一首形式完美、情感动人的佳作。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猜你喜欢

人生水中萍,泛泛随波澜。偶然成聚散,谁使为悲欢。

伊余从君游,两见岁履端。相得恨不早,相见常苦难。

今又舍我去,觉我肝肠酸。君诚湖海士,豪气老不刓。

剧谈愤世俗,怒发时冲冠。向来对宣室,见晚帝兴叹。

落落不苟合,栖迟犹冷官。高才徒白首,未许陪鸳鸾。

苏台今辅郡,举头见长安。会看有追诏,祝君且加餐。

吾衰钓沧溟,羊裘侣鱼鼋。逍遥各有适,快睹扶摇抟。

尺书倘见存,慰此离忧宽。

()

官曹常恐废书勋,赖是相看有竹君。送笋但知修岁例,辱诗还喜继前闻。

馋涎肯为口腹计,幽处要期风月分。我事且然成忤俗,奈何君复露奇文。

()

云脚峥嵘日欲西,钓舟个个泊前溪。

客窗不寐君知否,枝上饥乌夜正啼。

()

余生得奇疾,傲世事矜倨。

错落气少合,指摘心不恕。

人亦谓可憎,不作朋友数。

自分与西山,终焉约良俉。

忆昨奉严召,孤迹踏朝路。

枫落天江冷,此是识君处。

东厨窃馀饩,西府共官团。

文书入同阅,茵冯出联驭。

从违一毫发,所适无异趣。

重愧牛铎凡,不与黄钟迕。

霜啼入天衢,先我呈远步。

所幸时从容,一笑或相遇。

君今持使节,忽此戒徒御。

分袂固良苦,馀怀尚能布。

北方暗虏马,君相勤远虑。

正当收杞梓,留作庙堂助。

何为使吾子,千里治财赋。

苍璧白鹿皮,似亦天所措。

君如玉壶冰,透里无滓污。

清诗近道要,容易不肯吐。

人於寸管中,时见斑一露。

其如济剧手,妙敏难悉疏。

刀硎未轻发,千牛已神怖。

使图中兴业,吾知有馀裕。

无乃上流势,貔虎夕屯聚。

三军傥不饱,难以责坚戍。

千金日致之,又惧民生蠹。

聊烦笑谈顷,非君可谁付。

长江八月风,帆饱舟楫具。

结束持行李,功名戒迟暮。

如闻豫章北,下接武昌渡。

公馀一樽酒,时可对亲故。

孰与红尘中,轮蹄日驰骛。

嗟余蒲柳姿,领发已垂素。

双溪有小园,清流锁烟雾。

年来枕边梦,合眼见鸥鹭。

焉堪久劳役,短豆成恋顾。

不待相汰逐,襥被行亦去。

今兹怀别恨,密坐不能诉。

酒阑可无言,君行已称遽。

()

未晓清风生殿阁,经旬赤气照乾坤。

()

供养水仙花,开到盈盈欲折。一片岁寒清思,共芳香幽绝。

碧天云净雪初消,又见风吹叶。人意钟声俱远,有一轮冰月。

()

纵是虎头尽不成,龙麟盘郁数枝横。更斟雪酒孤芳共,东望海云片月生。

()

高情应与水云宽,江北江南望渺漫。逐马银杯端可赏,屯边铁甲得无寒。

已知与国同休戚,且庆丰年表治安。杀气已消春意动,曈曈日色上云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