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日行三百六十五,今夕方除岁云暮。人生忧乐百年期,又见日除当此度。
养和适情宜及时,古今中寿七十稀。自非金石不可永,刀圭谁保长生期。
彭宣老
除日。元代。朱德润。 日行三百六十五,今夕方除岁云暮。人生忧乐百年期,又见日除当此度。养和适情宜及时,古今中寿七十稀。自非金石不可永,刀圭谁保长生期。彭宣老
停杯掩袖都无语。容易逢君侬便去。孤雁叫秋风,乱不成行,似解分离苦。
寒山一抹低平楚。泪满钱唐古渡。
眉峰未蹙情先露。弦上传情浑似诉。一字一俄延,错乱宫商,误则随他误。
丝丝烟柳愁千缕。柳上斜晖未暮。
玉楼人醉杏花天 江上别妓。清代。沈谦。 停杯掩袖都无语。容易逢君侬便去。孤雁叫秋风,乱不成行,似解分离苦。寒山一抹低平楚。泪满钱唐古渡。眉峰未蹙情先露。弦上传情浑似诉。一字一俄延,错乱宫商,误则随他误。丝丝烟柳愁千缕。柳上斜晖未暮。
残花怨久病,剩雨泣馀妍。不见双旌出,空令九陌迁。
知君苦寂寞,妙语嚼芳鲜。浅紫从争发,浮红任蚤蔫。
天葩尚青萼,国色待华颠。载酒邀诗将,臞儒不是仙。
雪后,便欲与同僚寻春,一病弥月,杂花都尽,独牡丹在尔,刘景文左藏和顺阇黎诗见赠,次韵答之。宋代。苏轼。 残花怨久病,剩雨泣馀妍。不见双旌出,空令九陌迁。知君苦寂寞,妙语嚼芳鲜。浅紫从争发,浮红任蚤蔫。天葩尚青萼,国色待华颠。载酒邀诗将,臞儒不是仙。
黄金无限不须成,欲塞河流要负薪。谁识望仙宫里事,只因荡漾阿娇春。
过汉武望仙宫在鄜寺之西三绝句 其三。宋代。晁说之。 黄金无限不须成,欲塞河流要负薪。谁识望仙宫里事,只因荡漾阿娇春。
建水千峰外,春城送独归。雨花飘别酒,津柳拂行衣。
剑浦孤帆远,闽天一雁飞。到家应几日,书信莫令稀。
送人还建上。明代。王恭。 建水千峰外,春城送独归。雨花飘别酒,津柳拂行衣。剑浦孤帆远,闽天一雁飞。到家应几日,书信莫令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