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译文

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一位姑娘看见了,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而无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水。

注释

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创作背景

  这组诗一共九首,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猜你喜欢

青山横白云,野色极潇洒。

见者必属目,实相在其下。

此翁强健时,门外无车马。

夫岂固绝交,欲与无可者。

独我时扣关,辞色颇相假。

玄禅到佛祖,妙句近风雅。

万事已陈迹,哀思泪盈把。

即之不复见,去之不忍舍。

优婆塞何为,酌水日奠斝。

三径草易荒,悲风绕松槚。

()

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

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

春风颠狂卷地起,吹动江城寒劫灰。

江城千家丹碧窟。过眼不复余楼台。

九辀烛龙竟为尔,六尺海鸱安在哉。

平原无人金谷散,惆怅东门归去来。

()

炉烟侵晓渡帘栊,夹道遥连左个风。飞尽桃花何意绪,会言鹦鹉在金笼。

()

逍遥临蓬池,言陟梁王台。还顾望大河,洪波渺悠哉。

飞雪蔽中原,北风千里来。驰驱名利途,无骏不驽骀。

精卫自微鸟,东海生尘埃。

()

策马秦川道,春光欲半时。暖风迎旆发,甘雨向车随。

宦业唐师度,才名汉不疑。烦君寻旧迹,一慰故人私。

()

急雨来排难,馀蒸顿解严。时蜩鸣露柳,客燕度风帘。

屈指秋无几,安心气自恬。夜凉都不寐,落月莹虚檐。

()

鼎立悬胎鼎,炉安太一炉。但知生药处,便好下工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