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穆见寄

酬李穆见寄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

译文

  你乘着一叶扁舟溯新安江而上,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望我;一路之上,在白云之下、山岭之间的迢迢水道上艰难地盘桓。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黄的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

注释

酬:写诗文来答别人。

 李穆:刘长卿的女婿。

见寄:写给刘长卿的一首诗。

孤舟:孤独的船。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云山:高耸入云之山。

 赊(shē):遥远。

柴门:原指用荆条编织的门,代指贫寒之家;陋室。这里借指作者所住的茅屋。

远客:远方的来客。

青苔:苔藓。

黄叶: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

贫家:穷人家。谦称自己的家。

酬李穆见寄 创作背景

  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它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

  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

  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企盼、愉悦之意,而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

  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样手法,多融情入景。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三四句法倒装(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猜你喜欢

阿连身殉国,遗蜕寄天涯。入梦威仪盛,迎棺道路赊。

孤儿犹识我,少妇苦思家。彳亍鱼峰畔,凄凄听暮笳。

()

共仰之推千古贤,纵无寒食亦能传。生前不怕棉山火,死后何须要禁烟。

()

西经大蓝山,南来漆林渡。水色倒空青,林烟横积素。

漏流昔吞翕,沓浪竞奔注。潭落天上星,龙开水中雾。

峣岩注公栅,突兀陈焦墓。岭峭纷上干,川明屡回顾。

因思万夫子,解渴同琼树。何日睹清光,相欢咏佳句。

()

楞伽绝顶六千尺,罨画明湖翠壁开。繁柳繁花漏园路,不寒不暑好楼台。

()

霜威昨夜肃天区,平晓蒿兰一槩枯。一寤春仁入根本,只凭秋惨及皮肤。

寒锋刺甲过矛戟,皓色禁人著鬓须。料得西风如未紧,且来枝上作明珠。

()

荥国今宗国,君材实楚材。周家亲鲁卫,梁苑重邹枚。

杖屦丘园接,琴书殿阁开。天边倦飞鸟,霜雪早归来。

()

燕络中原东北去,吴通上国古今奇。五千里外只如此,数百年来幸见之。

吊望诸坟吾有泪,击渐离筑世无知。西山绵亘三关险,日日毡车铁马驰。

()

织女黄姑天一隅,九清飞驭尽通衢。年年须作秋风约,此事朦胧信有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