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讲堂帖

汉时讲堂帖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汉时讲堂帖》6行,49字,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一通尺牍。《宣和书谱》作《讲堂帖》。《鼎帖》、《二王帖》收刻。现有墨迹本存世,为临本。 此信中所说的“讲堂”,就是指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办的一所地方性学校“文学精舍讲堂”。当时,蜀地文化落后,为改变这种状况,文翁倡导读书,却未奏效,民间还常以好文学(经学)相讥讽。为了应对,文翁先选择郡县小吏张叔等十余人,携蜀地土产刀、布为礼物,至京都苦学儒经,又在成都市中设立“文学精舍讲堂”,选官吏子弟就学。后张叔等学成归蜀,文翁委以官职并充任讲堂师资。学生自讲堂学成后,文翁将其或派任郡县属吏,或外荐任用。由此,入讲堂求学之风日盛。文翁兴学,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材,如张叔,汉武帝时被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各地办学之风,朝廷还曾下令各地效仿。唐代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中还提到了文翁。诗曰:“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至汉成帝时,蜀郡太守高朕对文翁兴建的讲堂进行了扩建修葺,增造二石室。不过,自汉安帝永初年间至明末,讲堂屡遭兵燹,历尽沧桑,三皇五帝圣贤画像早已荡然无存。民国初期,讲堂旧地被辟为中学,因昔日二石室之故,学校被命名为省立成都石室中学,所存旧迹唯有清代道光年间文渊阁大学士蒋攸锸题写的“文翁石室”匾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