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讲堂帖

汉时讲堂帖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
闻知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抚)那里(蜀地)尚留存有汉代的讲堂,不知是汉代时那个皇帝建立的?更知道其墙壁上画有三皇五帝以来的种种史迹,应有尽有;画的本身也颇精妙,甚有可观。您那里有能画画的人吗?想请他临摹下来,不知能否办到?请写信告诉我。

“欲因摹取”句:《右军书记》录文作“欲摹取”。“讲堂”即讲经之堂。汉代之讲堂,所授当然是儒家经典,佛教传人中国后,僧侣说法讲经之堂亦称讲堂。王羲之得知友人所在地有汉代讲堂遗迹在,内有三皇五帝图绘,画得十分精妙,便询问讲堂是汉朝什么时候建立的,当地有无善绘事的人,要是摹取的话,能否得到。王羲之晚年对前朝古迹和绘画艺术表现出超常的兴趣,这一现象,对于研究王羲之的爱好和思想历程而言,是值得注意的。

《汉时讲堂帖》6行,49字,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一通尺牍。《宣和书谱》作《讲堂帖》。《鼎帖》、《二王帖》收刻。现有墨迹本存世,为临本。 此信中所说的“讲堂”,就是指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办的一所地方性学校“文学精舍讲堂”。当时,蜀地文化落后,为改变这种状况,文翁倡导读书,却未奏效,民间还常以好文学(经学)相讥讽。为了应对,文翁先选择郡县小吏张叔等十余人,携蜀地土产刀、布为礼物,至京都苦学儒经,又在成都市中设立“文学精舍讲堂”,选官吏子弟就学。后张叔等学成归蜀,文翁委以官职并充任讲堂师资。学生自讲堂学成后,文翁将其或派任郡县属吏,或外荐任用。由此,入讲堂求学之风日盛。文翁兴学,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材,如张叔,汉武帝时被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各地办学之风,朝廷还曾下令各地效仿。唐代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中还提到了文翁。诗曰:“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至汉成帝时,蜀郡太守高朕对文翁兴建的讲堂进行了扩建修葺,增造二石室。不过,自汉安帝永初年间至明末,讲堂屡遭兵燹,历尽沧桑,三皇五帝圣贤画像早已荡然无存。民国初期,讲堂旧地被辟为中学,因昔日二石室之故,学校被命名为省立成都石室中学,所存旧迹唯有清代道光年间文渊阁大学士蒋攸锸题写的“文翁石室”匾额。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猜你喜欢

褰裳春出郭,扶病强招寻。自是尘中侣,同皈静者心。

城阴催落日,野色断高岑。何事诸天界,能令离思深。

()

自古馀杭多俊俏。风流不独夸苏小。又见尊前人窈窕。花枝袅。贪看忘却朱颜老。

曲巷横街深更杳。追欢买笑须年少。悔不从前相识早。心灰了。逢场落得掀髯笑。

()

月转梧桐夜渐阑,长门寂寞觉秋寒。

临风欲奏相思曲,抱得琵琶不忍弹。

()

好将宠辱付浮沤,公道于今何处求。谁谓一春淹别驾,又飞双舄向神州。

秋归远水行应杳,夜发轻舟挽不留。楚璞由来天下宝,不妨明主再三投。

()

妆成翻自爱,临水照娥眉。荷筒误攀折,撩乱不成丝。

()

伯祖刚简公榕阴图,先君肯堂翁常欲鑱石,

因循至今。一日震雷从家弟震载观,

则名公巨笔联编盈轴,益知我公大节起敬慕於易世之未歇者如此。

虽名光史册,而图不多见,

不得无余恨,迺追和自述并名笔勒之石。

侄孙震雷顿首。霅川疑狱独承当,

敬远炎炎即馆凉。帝子几曾谋不道,

相臣自弗肯包荒。李猫初劾犹全命,

梁犬重评竟断肠。甘死如饴行素志,

岂知流入杀青香。

()

协民本中则,折狱尚慈良。稽古列嘉师,利见休无疆。

圣化孚九服,帝德光四方。颓风距浇季,俗吏等寻常。

卫顗惜悬命,博士奏施行。皋陶惟迈德,千载扬芬芳。

()

两翁相遇逢佳节。正值柳绵飞似雪。便须豪饮敌青春,莫对新花羞白发。

人生聚散如弦筈。老去风情尤惜别。大家金盏倒垂莲,一任西楼低晓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