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讲堂帖

汉时讲堂帖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
闻知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抚)那里(蜀地)尚留存有汉代的讲堂,不知是汉代时那个皇帝建立的?更知道其墙壁上画有三皇五帝以来的种种史迹,应有尽有;画的本身也颇精妙,甚有可观。您那里有能画画的人吗?想请他临摹下来,不知能否办到?请写信告诉我。

“欲因摹取”句:《右军书记》录文作“欲摹取”。“讲堂”即讲经之堂。汉代之讲堂,所授当然是儒家经典,佛教传人中国后,僧侣说法讲经之堂亦称讲堂。王羲之得知友人所在地有汉代讲堂遗迹在,内有三皇五帝图绘,画得十分精妙,便询问讲堂是汉朝什么时候建立的,当地有无善绘事的人,要是摹取的话,能否得到。王羲之晚年对前朝古迹和绘画艺术表现出超常的兴趣,这一现象,对于研究王羲之的爱好和思想历程而言,是值得注意的。

《汉时讲堂帖》6行,49字,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一通尺牍。《宣和书谱》作《讲堂帖》。《鼎帖》、《二王帖》收刻。现有墨迹本存世,为临本。 此信中所说的“讲堂”,就是指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办的一所地方性学校“文学精舍讲堂”。当时,蜀地文化落后,为改变这种状况,文翁倡导读书,却未奏效,民间还常以好文学(经学)相讥讽。为了应对,文翁先选择郡县小吏张叔等十余人,携蜀地土产刀、布为礼物,至京都苦学儒经,又在成都市中设立“文学精舍讲堂”,选官吏子弟就学。后张叔等学成归蜀,文翁委以官职并充任讲堂师资。学生自讲堂学成后,文翁将其或派任郡县属吏,或外荐任用。由此,入讲堂求学之风日盛。文翁兴学,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材,如张叔,汉武帝时被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各地办学之风,朝廷还曾下令各地效仿。唐代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中还提到了文翁。诗曰:“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至汉成帝时,蜀郡太守高朕对文翁兴建的讲堂进行了扩建修葺,增造二石室。不过,自汉安帝永初年间至明末,讲堂屡遭兵燹,历尽沧桑,三皇五帝圣贤画像早已荡然无存。民国初期,讲堂旧地被辟为中学,因昔日二石室之故,学校被命名为省立成都石室中学,所存旧迹唯有清代道光年间文渊阁大学士蒋攸锸题写的“文翁石室”匾额。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猜你喜欢

南州乱无家,寇盗纵横驰。白骨蔽原野,火炎城与池。

千里何萧条,四顾令人悲。倬哉皖公城,当此江之湄。

崇墉上峨峨,阵列纷鱼丽。明公秉高节,德泽被华滋。

而蒙天子恩,慰尔长渴饥。大田既多稼,王师良有仪。

君行利攸往,乐土寔在兹。嘉宾复来集,兼遂平生知。

春兰丽芳渚,鸣凤翔高枝。裴回歧路侧,未忍言别离。

别离何以赠,载咏南山诗。

()

麟经绝学冠名儒,科甲巍峨压隽途。两作星郎归省户,五持玉节佩州符。

义仓睦族前贤少,犹子推恩举世无。忝窃亲邻违一奠,不堪老涕落寒须。

()

老去茆檐只负暄,重烦冠缓到柴门。

纡金何有功名望,束带岂堪宾客言。

璀璨章身同赐马,差池接翼愧廷鵷。

折腰重起平生愧,诿曰何知鹤在轩。

()

全晋山川气象开,满城烟树拥层台。土风旧有尧时俗,人物今无楚国材。

千嶂晚云原上合,两河秋色雁边来。昔贤胜赏今陈迹,落日登临画角哀。

()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

植杖看园吏,挥斤接果栽。夺胎移造化,类我借根荄。

一似雀为蛤,能令桃作梅。天工待人力,信手便春来。

()

钟呜钟,考胡豉,尊前试作胎仙舞。金鳌背上三蓬莱,碧惠九见琪花开。

醉来人叶安期老,袖中笑索如瓜枣。折花送子青云道,别后长令颜色好。

()

前滩罾兮后滩网,鱼兮鱼兮何所往。桃花锦浪绿杨村,浦溆忽闻渔笛响。

我行笠泽熟此图,顿起桃源鸡犬想。不如归向茅屋底,老瓦盆中醉春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