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王建的《渡辽水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

译文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注释

如:动词,去。

咸阳:古都城。

营家:军中的长官。

题:上奏呈请。

译文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

⑴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⑵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⑶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⑸题:上奏呈请。

⑹回渡:一作“渡辽”。

⑺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48页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王建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猜你喜欢

云薄关河紫气长,帝枢曾此撼岩疆。河经百二开天地,华枕西南锁雍凉。

戍火忽移函谷月,征车多带灞亭霜。旧京萧索垂千载,飞挽何由接巨航。

()

卧闻急雨吹风颠,吾家泊船若个边。

此怀自足滋白发,况复哦诗浑废眠。

欲呼杯酒慰枵腹,童奴告我尊空然。

()

天高秋气初清,姑山汾水增明秀。黄花红叶,输香泛滟,恰过重九。细捻金蕤,旋题新句,满斟芳酒。况人生自有,安排去处,须富贵,何时有。休说山中宰相,也不效、斜川五柳。锄犁自把,山田耕罢,双牛随后。经史传家,儿孙满眼,渐能承受。待与君坐阅,庄椿岁月,作皤然叟。

()

总戎戡定称雄豪,帐下有客如枚皋。笔端霜气塞关口,貔貅万队无哗嚣。

山环壁垒拥节旄,民亦捍敌持弓刀。平生意气感知己,国步如此忧叨叨。

宰臣动喜片语褒,两眼如月鉴履操。烧原难留狡兔穴,海涛不撼游龙艘。

人主当念阃外劳,不独相业归萧曹。时平班师拜阙下,遥睇虎豹天何高。

()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荭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

夕阳芳草满林皋,舐犊乌犍耸骨毛。乳哺愿令儿长大,力耕要似母勤劳。

南山夜半犹叩角,渤海春深总卖刀。谁识当年怀爱意,慈乌背上晚风高。

()

非薄今人爱古人,今人祇说李将军。英雄岂遂无如广,叹息寥寥久不闻。

()

半幅淋漓薜荔墙,亭阴欲雨印苔苍。野人不识维摩诘,空羡严公赋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