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

渡辽水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

译文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注释

如:动词,去。

咸阳:古都城。

营家:军中的长官。

题:上奏呈请。

译文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

⑴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⑵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⑶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⑸题:上奏呈请。

⑹回渡:一作“渡辽”。

⑺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王建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猜你喜欢

恐是人间乾净土,偶留二老对斜阳。违天苌叔天将厌,弃世君平世亦忘。

自信宿心难变易,少卑高论莫张皇。危楼轻命能同倚,北望相看便断肠。

()

何必由他不必传,只图无事过年年。

谁知一枕难成梦,落日春山树树鹃。

()

野寺荒山涧水滨,古藤翠篠自摇春。

僧閒晏坐无人到,内保禅心一味真。

()

师本佛之徒。潜心老与儒。

一堂何所像,三教此焉俱。

香火长相续,丹青久不渝。

高贤旌好事,二记耸龟趺。

()

儿女咿嘤斑竹床,蜩螗六月沸如汤。

登楼谁问牛郎事,只看银河意已凉。

()

山衣重叠六铢轻,淡拂槐花染不成。

报答春工选何物,鹅儿黄酒十分倾。

()

长笑庭花各样妆,竞呈春色占时芳。孤标冰雪年年伴,只作人閒独自香。

()

冰勒轻颸,绿痕初涨回塘水。柳洲烟际。白鹭翘沙嘴。箬笠青蓑,未减貂蝉贵。云涛里。醉眠篷底。不属人间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