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

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

()

译文

枕边薰炉的香烟在帐幕飘袅,两年来我整天苦苦地怀念你。明月和杏花明自我的心思。

我为了寻你走遍天上人间,终于与你重新欢聚在一起,醒来才知道这又是在梦里。如今正是小雨纷飞的黄昏,画帘默默无声凄清地低垂。

注释

枕障:枕头和屏障。

薰(xūn)炉:用来熏香或取暖的炉子。

杏花明月:杏花每年春天盛开,月亮每月一度圆缺,故以之拟指岁月时间。

始应知:才能知,或正可知。

天上人间:天上和人间。

觉:醒。

画帘:精绣、垂彩之帘。

参考资料:

1、严迪昌.《中华古词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48

2、刘翠,刘石.《雅词精品》.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120

3、乔力.《唐五代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70

4、高阳里.《花笺春心·婉约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22

5、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44

6、杨光治.《唐宋词三百首今译赏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33-34

  词的上阕看似平淡,然而有些地方也颇见精巧。如首句的“隔”字,既交代了室内枕屏、薰炉与绣帷间的位置,更使人生出一种人去楼空、远隔天涯的联想。第三句,杏花明月用来作为春秋季节的特征,并且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人的感知,点明只有杏花明月深知作者的相思之苦。这样写,的确为词的意境增添了一分落寞与惆怅。

  词的下阕构意佳妙。代为设想爱姬已逝,却不愿信其逝,故着一问句,愈见其恍惚哀恸之态。下面两句更妙,旧日的欢情只有在新梦中重现,正当缠绵悱恻之际,忽然醒来,惟有“枕障薰炉隔绣帷”,此时的悲哀之情可想而知。但作者到此意犹未足,再着力添上一笔,醒来之时,正值黄昏,画帘低垂,雨声沥沥,真是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境界。古人曾说,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如这首词的结句,不仅为全词增添了画意诗情,并且给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象余地,真是所谓词家本色,故能打动悼亡者之心。

  纵观全词,词的上片先写悼亡、相思之情,枕障、薰炉、绣帷依然如故,但物在人非。面对有情之物,悼亡之人仿佛看到了昔日爱姬。遐想当年,他与爱姬情之融融,爱之切切。深情所系,爱姬逝去的两年之中,每日情思袅袅,过往的回忆使他无法忘怀,不禁邀请春花、明月与之共语。因这情,花知、月知、天知、地知,如此深切的感情确实哀婉动人。下片写梦中相会,情到深处,悼亡人竟不信爱姬已逝,上天入地苦苦寻觅,但都成空,只好在梦乡重温旧情,而这往日的欢乐,又仿佛别添几分新鲜。这新鲜,是经年之后爱情的一种升华。全词写得真切、自然、哀婉动人。

张曙

张曙 (772-846),小字阿灰,一作阿咸,南阳(今属河南)人。侍郎张祎之从子。(一说侄)。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官至拾遗。 曙工诗善词,才名籍甚。颇为乡里所重。词传一首,或疑张泌作。

猜你喜欢

朋来閒话旧,感叹到斜曛。联袂招新月,分途送暮云。

梅寒摇梦影,笔冻冷花纹。兴倦登楼矣,依刘今未闻。

()

节旄淮畔脱秋风,忽跨鲸鱼上碧空。

华秀两跗当重露,文成五色在高桐。

江南又说衣冠盛,廷右仍瞻礼乐隆。

朝睍既升淮海见,瀌瀌雨雪自消融。

()

长笑袁本初,妄意清君侧。

垂头返官渡,奇祸怜幕客。

曹公走熙尚,气欲陵韩白。

欺取计已成,军容漫辉赫。

跨漳筑大城,劳民屈群策,

北虽破乌丸,南亦困赤壁。

八荒思并吞,二国尽勍敌。

四陵寄遗恨,讲武存陈迹。

雉堞逐尘飞,浊流深莫测。

回首铜雀台,鼓吹喧黾蝈。

()

宿鸟频来语,寻巢未得间。

小星明更近,高桂冷初攀。

拂露松都在,因风信未还。

岂无虚歇处,青及谢家山。

()

结湘筠兮玲珑,交桂枝兮隐隐丛丛。玉叶兮金英,来清芬兮远风。

将书香兮此类,嗣云仍兮无穷。

()

醉拥骊驹赋别筵,宪臣今复典承宣。位崇岳牧诸侯贵,地总扶舆两浙全。

紫气望连吴地迥,采毫题遍越山偏。更怜八咏今犹昔,此日风流并可传。

()

元吉三更非鼓声,慈湖一夜听鹅鸣。

是同是异难声说,何虑何思自混成。

炉炭几番来暖热,天窗一点吐圆明。

起来又睹无穷景,水槛澄光万里清。

()

雪白轻匀贮一囊。故人嘉惠意深长。加餐努力不能忘。

火齐水深夸玉食,霜花粉乳等珠量。长安我竞傲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