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李颀的《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

译文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注释

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河阳:今河南孟县。

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称“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此诗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间透射出一股豪气。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中间四句写边地见闻。“海上”“沙中”呼应“漠北”。“军书”“春色”,本为静物,加以“发”“度”二字,顿变鲜活,急切迅疾,气势飞动。一写战事,一写时节,一写边关,一写中原,刚健明快。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最后四句一写色,一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

  通观全篇,格调苍凉,既有一点悲,又有一点壮,诚为《河岳英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猜你喜欢

北宗夙所仰,开藏见高名。道德传东海,袈裟搭上京。

开堂龙象踏,卓锡鬼神惊。多少南来衲,皇途渐荡平。

()

雨中愁不出,阴黑尽连宵。屋湿唯添漏,泥深未放朝。

无刍怜马瘦,少食信儿娇。闻道韩夫子,还同此寂寥。

()

斋房寂寂篆烟微,忽有泥金叩竹扉。一日看花倾白下,千秋奕叶振乌衣。

弹将流水方成是,刖后连城始悟稀。最好鹿鸣歌宴罢,莫教恬澹与心违。

()

月落空阶记旧踪,谁家砧杵乱疏钟。尘心到处还多事,幽兴无时不自浓。

帐底寂寥听雨雪,樽前萧瑟对芙蓉。白头倾盖成何事,并作愁城一万重。

()

白日过驹隙,玄发成衰翁。

升天无八翼,苦志怀晨风。

晨风不可个,下界尘冥蒙。

去去藐八极,安能离彀中。

为马或为牛,吾将安适从。

()

隔夕尊前子夜歌,双珠玳瑁剔灯蛾。莺啼绮梦偏愁短,花落空庭正怨多。

忍使鹣盟随逝水,漫将鲤信阻微波。情丝百丈空牢缚,回首离亭唤奈何。

()

庭菊兼黄白,村醪杂圣贤。

微吟还自喜,不饮信徒然。

陶亮贫非病,孟嘉醒亦颠。

相看莫相夭,与尔各当年。

()

震方望欲鼌,烂然明银海。天高湛霜气,大陆澄霞彩。

方欣全赵胜,更惭魏多垒。衰谢混俗宜,飞扬雄心改。

伊昔蒙国书,时维帝元载。牧冀缺远图,家吴起深悔。

疲马良念归,长林放麋在。筹边让群乂,勤王济真宰。

挂冠亦由余,何求复何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