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

译文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注释

浪淘沙令,即“浪淘沙”,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今河南开封)农耕。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衰翁:老人。

穷通:穷,处境困窘;通,处境顺利。

钓叟:钓鱼的老翁,指吕尚。耕佣:指曾为人拥耕的伊尹。

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指伊吕二人若不遇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汤武: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

风虎云龙: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兴王:兴国之王,即开创基业的国君。这里指辅佐兴王。

争:争论,比较。

参考资料:

1、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1-52

2、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0-241

3、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1-82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创作背景

  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但长期不得重用。直到宋神宗即位,他才有了类似“汤武相逢”的机会,可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

参考资料:

1、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1-82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你喜欢

一径秋风起,牛羊晚自归。

寒灯明野店,吠犬守荆扉。

空峡风霜急,孤村火烛微。

庭梧摇落尽,栖鸟夜归稀。

()

赵公拈笔作古松,平地跃出三青龙。蜿蜒不上霄汉去,爽飒长留烟雨浓。

前朝美人斗草处,犹有当时数株树。江亭六月凉如秋,应与此图相对愁。

()

一丘兀硉苍虬住,四面森严阵马齐。

却笑白云无定相,长时逐雨过前溪。

()

东郊瘠土才千亩,绕舍团椒仅百家。地接玉泉多草木,路经缑岭少风沙。

能留过客虽无饵,时对清樽亦有花。昔日相君曾降顾,常忧蜗陋不容车。

()

青春能几何,青春能几何。苍髯绀发看成皤,亦有红颜嫩于花,东风驰道属谁家。

可道光阴流电转,草上霜飞峭如剪。心如不知恍重见,心语不通惟见面。

重见面,愁转多。归来银烛炯长夜,叹息青春能几何。

()

商飙袭华镫,志士生感伤。回首平生怀,气结不能扬。

粤余昔髫鬌,逸翮凌云翔。志旷违俗赏,才潜离世芳。

委怀属书剑,矢念结虞唐。感叹驰慕思,白日流西光。

徘徊伏陇亩,坐卧空井乡。清风响丛薄,明月映修廊。

幽居岂不美,抚己悲未央。岐山有灵鸟,其名曰凤凰。

梧桐以为栖,竹实以为粮。五采蔚相宣,异质挺文章。

翱游遍九垓,弃置忽若忘。弃置何足叹,凤鸟非可常。

()

悲风中夜兴,寒气入我室。

颓然揽衣坐,中怀百忧溢。

我生乏壮图,少小事刀笔。

窥古得微尚,趋时寡良术。

野性不受羁,尘事忧见桎。

况兹罗大艰,哀号重衰疾。

生意且萧瑟,何必慕禄秩。

风俗日以恶,险诈路百出。

素昧防闲术,睹此实怖慄。

鸡豚燕嘉辰,鱼钓乐暇日。

读书取知道,白首穷经一。

甘从野儒事,庶保幽人吉。

咄哉轩冕徒,校此孰劳佚。

()

秋思何关客,忉忉逆旅边。凤城高士远,鲸海一旌悬。

勋业非吾事,文章岂世传。终当谢明主,相就白云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