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一词,报刊上经常可见,然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年3 月第2 次印刷版) 竟然未收录此条,甚为奇怪。

救赎”是何意呢?

“救”为挽救、拯救, “赎”为赎罪、赎价 ( 以自身为赎价) 。即以自身为赎价而去挽救他人的生命或信仰。如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意为该妇女愿以自身为赎价,入官府为婢以救其父,使之免刑。

救赎”一语来自基督教,为其主要教义之一。该教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犯罪而具有 “原罪”,无法自救,于是上帝 ( 天主) 便派自己的儿子耶稣下凡成为世俗之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从而作为替亚当顶罪的赎价,借以拯救信者的灵魂。这便称作 “救赎”( 详 《辞海》) 。

现实生活中,“救赎”的事例报刊时有所载,比较感人的一则略如下述:

某出租车司机遭遇了一个年轻的劫匪,在抢夺方向盘扭打的途中,车子撞到一桥墩上,车被撞毁,司机身亡,劫匪重伤。交警赶到,受伤的劫匪说是司机开车出了事故,结果车毁人亡,自己也受了 伤。司机的妻子听说此事,悲痛难已,但仍强忍悲痛,前往医院护理受伤的 “乘客”,以此为 “救赎”弥补丈夫的 “过失”。较长一段时间后,伤者( “乘客”、劫匪) 渐渐康复,他内心在感激、感动之余,终于流着泪长跪不起,向司机的妻子说明了原委,并表示愿意接受应有的惩罚与改过自新。司机的妻子听罢,想到丈夫的惨死,人死又不能复生,不禁悲从中来,大哭了一场。最后,她并没有报警,也没有索赔,而是放过了那个年轻人。有人说,这种 “救赎”叫 “大义”,是十分令人感动的。( 事见 《知音》杂志)

典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