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咸荥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一是劝善,二是书画,三是教育。晚清到民国时期,因为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的空前耻辱,文化精英们大多不遗余力吸收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过激地否定,有人甚至到了否定汉字的地步。
刘氏一族于劝善始于止唐公刘沅。《成都志通讯·成都街名考》说:“纯化街原名三巷子,后因刘止唐住此传道讲学,故更名为纯化街。寓有‘纯正人心、感化大众’的意思。民国四年,他家门口还悬挂有邛州翰林伍崧生所书‘儒林刘止唐先生第’横匾一块。”刘咸荥以槐轩学说为宗旨,从劝善入手,出版刊物,实施赈济,启善心于末世,振善行于既倒。1941年,他在上海道德书局刊印《静娱楼劝善全集》《新德善刊》等。
1918年辞职回家后,与刘咸焌在南门纯化街北延庆寺合办乐善公所,救济贫苦。刘咸荥几乎每日在此,仿照书法家翁同龢,标明润笔费卖字,其中七成捐办赈济事业,三成家用。1931年十七省大水灾,成都市各界助赈会发起募集寒衣,刘咸荥作为四川著名乡贤,亲自撰文《成都市各界募集寒衣助赈会公启》,文情并茂,催人泪下。
字如其人 达观旷逸
书法是刘咸荥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论为殿堂庙宇书写楹联匾额,还是劝善或为他人作书,他的作品始终有一种遒劲飘逸,或隐或显地表现出黄庭坚书法的意趣,风致跌宕而雍雅,体现了达观旷逸的人生境界。
书法旨趣
为什么刘咸荥书法旨趣有这样的?他的大学同僚宋诚之在《为刘豫老追悼会》一文中说:“犹忆前不久,豫老尚能说话,余至卧室看视因曰:‘以百年后当见如何现象?盖私心以为九十余岁老人,已不多见,其对于生死的心早有所释’。豫老答曰:‘死后之情况那能晓得?惟人生总有一死,应尽便须尽,不必多虑,亦不必有所喜惧耳!’”他的另一位朋友林思进在《双流刘君豫波家传》中说:“然君顾不汲汲荣进……又十余年,既倦而休,优游终老。至九十有二,神明湛然,无呻吟痛苦,非有道之士,其孰能与于斯!”朋友们看到了他的通透。
同为“五老”之一的诗人、书法家赵熙去世时,刘咸荥亲撰挽联:“五老只余二人,悲君又去;九泉若逢三友,说我就来。”上联悲伤于老友的前后故去,下联又很诙谐地告诉亡者,死,无外乎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这样的人生态度,体现在刘咸荥笔下行走的线条、水墨那里,必然是潇洒旷达,必然显现艺术大家才具备的智慧与才情。
林气初入怀,山光时照目。静中一澄思,清虚意象足。
还我之太初,谷庵空无物。花鸟皆自然,尘氛何处着。
即此可养心,聊尔寻真乐。
晨起。近代。刘咸荥。 林气初入怀,山光时照目。静中一澄思,清虚意象足。还我之太初,谷庵空无物。花鸟皆自然,尘氛何处着。即此可养心,聊尔寻真乐。
石径风来静有香,斜穿竹里拨云凉。薛涛井水清如许,不为游人浣俗肠。
江楼杂咏 其一。近代。刘咸荥。 石径风来静有香,斜穿竹里拨云凉。薛涛井水清如许,不为游人浣俗肠。
银蟾天为美人留,雨过娟娟爱素秋。一片姑苏台上月,移来湖畔照扁舟。
西施游五湖 其一。近代。刘咸荥。 银蟾天为美人留,雨过娟娟爱素秋。一片姑苏台上月,移来湖畔照扁舟。
小园幽静足藏身,淡泊儒行自有真。春至乱生穿径竹,客来常少候门人。
池光净处浑如月,书味深时胜饮醇。一枕小楼清梦觉,鸡声唱午出东邻。
漫兴。近代。刘咸荥。 小园幽静足藏身,淡泊儒行自有真。春至乱生穿径竹,客来常少候门人。池光净处浑如月,书味深时胜饮醇。一枕小楼清梦觉,鸡声唱午出东邻。
药笼终许弃材收,姜桂能辛气味投。强项令还知我意,文章毕竟不低头。
秋闱落第后病疽,项强头痛,诗以遣愁 其三。近代。刘咸荥。 药笼终许弃材收,姜桂能辛气味投。强项令还知我意,文章毕竟不低头。
得鱼沽酒醉舟中,妙与郎君逸兴同。自笑朝酲犹未解,晨妆吹醒鲤鱼风。
题渔舟少妇图 其二。近代。刘咸荥。 得鱼沽酒醉舟中,妙与郎君逸兴同。自笑朝酲犹未解,晨妆吹醒鲤鱼风。
村鸡鸣处促轻装,云影天光曙色凉。露草自随人迹长,炊烟更觉雨馀香。
水翻瘦石寒侵骨,竹带新霜绿压墙。浓墨冻痕工点染,鸦声高下野田荒。
唐昌道中。近代。刘咸荥。 村鸡鸣处促轻装,云影天光曙色凉。露草自随人迹长,炊烟更觉雨馀香。水翻瘦石寒侵骨,竹带新霜绿压墙。浓墨冻痕工点染,鸦声高下野田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