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露筋祠

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如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
《再过露筋祠》是清初文学家王士祯所题写的一首诗作。该诗描写了诗人路过露筋祠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露筋祠中所供奉的这位女子贞洁不屈的品性的赞美。 这首诗首句写祠中神像,采取了避实就虚之法。诗人不直接描摹神像塑造得如何,她的仪容怎样,而只是用一些美丽的妆饰来衬托她的风姿,则神像之美就不言而喻。起句点题,下三句就宕开去写。祠在湖边,湖上的云,祠畔的树,四望一碧,如在雾中,景色幽美,情韵飘渺。而诗人经过这里,停船夜泊的时候,正值月落。祠门之外,平野的风徐徐地吹拂着。这时,白莲开放了。静夜残月,郊野微风,行人远来,白莲正放,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诗人所面对的是一个为了所谓贞节而牺牲了性命的女子,但他巧妙地避开了对这一问题的正面议论,而是从题外取神,着重于祠堂外边景色描写,而以白莲暗喻这位姑娘的纯洁而已。这种手法,在作者是若有若无,在读者可见仁见智,但都情景交融,泯合无间。晚唐陆龟蒙有一首题为《白莲》的诗:“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咏白莲花,却几乎完全没有花费笔墨去刻画其外形,而是集中力量去描写它的神态和性格。这种遗貌取神的写法,与王诗如出一辙,可见二者的渊源,唯一写人,一咏物而已。事实上,王士禛《渔洋诗话》曾说:“余谓陆鲁望(龟蒙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白风清欲堕时’二语,恰是咏白莲,移用不得,而俗人议之,以为咏白牡丹、白芍药亦可。此真盲人道黑白。在广陵有题露筋祠绝句,……正拟其意。一后辈好雌黄,亦驳之云:‘安知此女非嫫母(古代著名的丑女),而辄云翠羽明珰耶?’余闻之,一笑而已。”这说明,王氏是有意向陆龟蒙学习,脱略形似;而即使如那一“后辈”所说,此女极丑,为诗人的主观感情服务,又为何不能把她写得很美丽呢。这也是遗貌取神。(参看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还要强调的是,这首诗也是其神韵说的体现。他曾多次提出得意忘言,兴会神到,认为“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微喻类),反复标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诗的空际落笔,想落天外,注重风神,为知行的统一提供了一个证明。 这首诗作为一首时代变更的悲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唱出了当时江南士子之殇,还糅合了作者的真情流露。它不同于同时代的那些歌颂节操的露筋主题诗歌,内含情感百转曲折却又细腻真实,故得以脱颖而出,至今不衰。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猜你喜欢

漂零唯浊酒,落拓总狂生。彭泽差闻道,高阳横得名。

罢来诗惨淡,卧久兴凄清。日对春湖色,潺湲懒濯缨。

()

王侯作画世无敌,下笔直与造化争神力。生绡一幅写溪山,万叠烟云开霁色。

连峰不断松杉青,石崖喷瀑飞寒冰。山中逸客茅作亭,桃源路入花冥冥。

何处溪山有如此,吴山脚插吴溪水。放船半出芦塘湾,收纶拨棹谁家子。

乃知王侯妙入神,纵意所到皆天真。右丞模糊辋川雪,北苑烂漫江南春。

刘卿平生学岐伯,长向吴山采名药。天子呼来在玉京,橘树间围旧时宅。

我识刘卿恨不早,治我沉痾如电扫。王侯著意作此图,为我殷勤致怀抱。

刘卿重画轻黄金,世人那得知其心。江上秋风吹客襟,高歌一曲溪山吟。

()

石榴有子兆开先,况复来从雨露边。一座惊看无似者,诸公持赠不徒然。

家如王祐多阴德,齿及商瞿未暮年。见说近来兰入梦,试看明月掌珠圆。

()

民困饥寒为盗贼,却从乐处弄干戈。

大都郡邑初轻视,不剪柔桑烦斧柯。

()

百丈孤支入道林,真如不动意难寻。

道人相见非来往,语默全彰亘古今。

近日庐陵亲得价,一时分付老婆心。

()

社近楼台昼已长,丰年颇减簿书忙。

雨催树绿吹箫陌,日射尘红击鞠场。

农事渐兴初浸种,吏衙早退独焚香。

晚来别有欢然处,检教儿书又一箱。

()

白板斜飞曲岸通,朱栏照见绿波中。

故人别处犹堪忆,杨柳西边莲叶东。

()

恰见如丹粒,俄惊似紫绵。

山翁无供帐,只就落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