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露筋祠

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如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
《再过露筋祠》是清初文学家王士祯所题写的一首诗作。该诗描写了诗人路过露筋祠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露筋祠中所供奉的这位女子贞洁不屈的品性的赞美。 这首诗首句写祠中神像,采取了避实就虚之法。诗人不直接描摹神像塑造得如何,她的仪容怎样,而只是用一些美丽的妆饰来衬托她的风姿,则神像之美就不言而喻。起句点题,下三句就宕开去写。祠在湖边,湖上的云,祠畔的树,四望一碧,如在雾中,景色幽美,情韵飘渺。而诗人经过这里,停船夜泊的时候,正值月落。祠门之外,平野的风徐徐地吹拂着。这时,白莲开放了。静夜残月,郊野微风,行人远来,白莲正放,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诗人所面对的是一个为了所谓贞节而牺牲了性命的女子,但他巧妙地避开了对这一问题的正面议论,而是从题外取神,着重于祠堂外边景色描写,而以白莲暗喻这位姑娘的纯洁而已。这种手法,在作者是若有若无,在读者可见仁见智,但都情景交融,泯合无间。晚唐陆龟蒙有一首题为《白莲》的诗:“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咏白莲花,却几乎完全没有花费笔墨去刻画其外形,而是集中力量去描写它的神态和性格。这种遗貌取神的写法,与王诗如出一辙,可见二者的渊源,唯一写人,一咏物而已。事实上,王士禛《渔洋诗话》曾说:“余谓陆鲁望(龟蒙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白风清欲堕时’二语,恰是咏白莲,移用不得,而俗人议之,以为咏白牡丹、白芍药亦可。此真盲人道黑白。在广陵有题露筋祠绝句,……正拟其意。一后辈好雌黄,亦驳之云:‘安知此女非嫫母(古代著名的丑女),而辄云翠羽明珰耶?’余闻之,一笑而已。”这说明,王氏是有意向陆龟蒙学习,脱略形似;而即使如那一“后辈”所说,此女极丑,为诗人的主观感情服务,又为何不能把她写得很美丽呢。这也是遗貌取神。(参看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还要强调的是,这首诗也是其神韵说的体现。他曾多次提出得意忘言,兴会神到,认为“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微喻类),反复标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诗的空际落笔,想落天外,注重风神,为知行的统一提供了一个证明。 这首诗作为一首时代变更的悲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唱出了当时江南士子之殇,还糅合了作者的真情流露。它不同于同时代的那些歌颂节操的露筋主题诗歌,内含情感百转曲折却又细腻真实,故得以脱颖而出,至今不衰。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猜你喜欢

忆过都昌道,民风厚且淳。苏山明浦溆,彭蠡枕城闉。

父老争留霸,朝廷许借恂。二松哦且遍,满县李桃春。

()

三分光阴二早过,迟日江山丽。

灵台一点不揩磨,春风花草香。

贪生逐日区区去,泥融飞燕子。

唤不回头争奈何,沙暖睡鸳鸯。

()

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

三十六陂流水,白头想见江南。

()

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

舟行十里磨九泷,篙声荦确相舂撞。

醉卧欲醒闻淙淙,真欲一口吸老庞。

何人得俊窥鱼矼,举叉绝叫尺鲤双。

()

大国祠官致仕归,秋风祖帐足光辉。青松黄菊先庐在,白发苍颜故老稀。

久奉山川谙祀典,远迎乡党识朝衣。家居重念君恩厚,日送南来一雁飞。

()

落日长沙被鵩惊,愁来强把死生轻。洛阳才子何多涕,太息沾襟过一生。

()

园中少妇把桑归,掩袖低眉半落晖。羞见山禽头似锦,茧丝缲尽不成衣。

()

至人不皮相,文士不灭迹。山甫一荒伧,而乃癯山泽。

虽谢伯鸾舂,尚输柴桑获。日暮负薪归,商歌中金石。

犹有身后名,时时一沾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