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一 · 越俗扫墓

陶庵梦忆 · 卷一 · 越俗扫墓
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帻船,男女分两截坐,不坐船,不鼓吹。先辈谑之曰:“以结上文两节之意。”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畅饮。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园。鼓吹近城,必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错杂。酒徒沾醉,必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自二月朔至夏至,填城溢国,日日如之。
乙酉方兵,划江而守,虽鱼艖菱舠,收拾略尽。坟垅数十里而遥,子孙数人挑鱼肉楮钱,徒步往返之,妇女不得出城者三岁矣。萧索凄凉,亦物极必反之一。
()
清明时节越地有扫墓的风俗,男女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十分漂亮,乘坐装饰华丽的船只奏乐欢庆,就像杭州人游湖一样,这样重人轻鬼,大家都习以为常。二十年前,中等人家还用卷平水屋帻船,男女分开坐,不坐有座位的船,也不鼓吹。先辈开玩笑地说:“以结上文两节之意。”后来逐渐铺张浪费,即使是小门小户,男女一定要使用两坐船,一定要戴头巾,一定要鼓吹奏乐,一定要开怀畅饮。下午一定会在靠近这条路附近的地方游玩,游庵堂、寺院及士大夫家花园。靠近城池时必定鼓吹奏乐,还一定要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齐鸣。喝醉酒的人,一定会耍酒疯,大喊大叫,嘴里哼唱着无字曲,有的还会在船上胡乱挥臂,和同伴打起架来。从二月初一到夏至,城中热闹的景象到处都有,而且日日如此。 顺治二年(1645年),方国安手下士兵渡江镇守,无论大小船只一律没收。距离坟墓几十里远的路,子孙几人也只能用肩膀挑着祭品,其间往返步行,妇女已经三年不得出城了。萧然冷落惨淡凄凉,这也是物极必反的现象之一。

作者描写了越地清明风俗之前后变化,读完不禁唏嘘:原来江南清明节是如此热闹繁华的节日,原来大家以前是坐船去扫墓的。张岱在此感叹“萧索凄凉,亦物极必反之一”,不仅是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自省,更是对国破家亡的反思和总结。

张岱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猜你喜欢

闪电光,击石火。眨得眼,已蹉过。

()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

羽人何处去,归事玉宸君。飞佩花间别,横箫鹤上闻。

过关闽树断,絓席楚江分。想到斋宫夕,圜丘候五云。

()

君行日未昏,意适先投宿。世有疾走人,奔波宁自足。

遥知琢诗际,声韵惊邻曲。寄谢主人翁,取将宜刻竹。

()

童赤依谁氏,悠悠念尔翁。慇勤霜蔗赠,知我困途穷。

()

锦窠春湿红云透,匆匆故宫芳事。冷甃延娇,温泉罢浴,催换东风人世。

婵媛梦里。尚刻意新妆,洗烟梳霁。妒极瑶台,玉妃无语正愁悴。

绿章惆怅再乞,夜深障滟蜡,心绪无会。怨凤箫寒,嫠蟾幄暗,消尽燕脂浓泪。

横陈艳绮。肯输与西廊,媚春桃李。不嫁含章,堕梅馀恨蕊。

()

高秋变摇落,远水露澄明。飞鸟江中堕,孤帆木末征。

逆风吹帽侧,疏雨逐云行。兴尽聊当反,涂穷眼自惊。

()

夕阳一半落群峰,寒叶零霜野望空。阴谷忽然逢造化,小梅枝上见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