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但见:
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
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
天香影里,玉簪朱履聚丹墀;
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
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舆;
凤羽扇开,白玉阶前停宝辇。
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不料其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付与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盛了御香,带了数十人,上了铺马,一行部从,离了东京,取路径投信州贵溪县来。但见:
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
风和日暖,时过野店山村;
路直沙平,夜宿邮亭驿馆。
罗衣荡漾红尘内,骏马驰驱紫陌中。
且说太尉洪信赍擎御诏,一行人从,上了路途,不止一日,来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员,出郭迎接;随即差人报知龙虎山上清宫住持道众,准备接诏。次日,众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宫许多道众,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丹诏,直至上清宫前下马。太尉看那宫殿时,端的是好座上清宫!但见:
青松屈曲,翠柏阴森。
门悬敕额金书,户列灵符玉篆。
虚皇坛畔,依稀垂柳名花;
炼药炉边,掩映苍松老桧。
左壁厢天丁力士,参随著太乙真君;
右势下玉女金童,簇捧定紫微大帝。
披发仗剑,北方真武踏龟蛇;
趿履顶冠,南极老人伏龙虎。
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后列三十二帝天子。
阶砌下流水潺湲,墙院后好山环绕。
鹤生丹顶,龟长绿毛。
树梢头献果苍猿,莎草内衔芝白鹿。
三清殿上,击金钟道士步虚;
四圣堂前,敲玉罄真人礼斗。
献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
召将瑶坛,赤日影摇红玛瑙。
早来门外祥云现,疑是天师送老君。
当下上自住持真人,下及道童侍从,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请将诏书,居中供养著。洪太尉便问监宫真人道:「天师今在何处?」住持真人向前禀道:「好教太尉得知: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因此不住本宫。」太尉道:「目今天子宣诏,如何得见?」真人答道:「容禀:诏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当时将丹诏供养在三清殿上,与众官都到方丈。太尉居中坐下,执事人等献茶,就进斋供,水陆俱备。斋罢,太尉再问真人道:「既然天师在山顶庵中,何不着人请将下来相见,开宣丹诏。」真人禀道:「这代祖师,虽在山顶,其实道行非常,能驾雾兴云,踪迹不定。贫道等如常亦难得见,怎生教人请得下来?」太尉道:「似此如何得见!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赍捧御书丹诏,亲奉龙香,来请天师,要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以禳天灾,救济万民。似此怎生奈何?」真人禀道:「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太尉听说,便道:「俺从京师食素到此,如何心不志诚。既然恁地,依著你说,明日绝早上山。」当晚各自权歇。次日五更时分,众道士起来,备下香汤,请太尉起来沐浴,换了一身新鲜布衣,脚下穿上麻鞋草履,吃了素斋,取过丹诏,用黄罗包袱背在脊梁上,手里提着银手炉,降降地烧著御香。许多道众人等,送到后山,指与路径。真人又禀道:「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去。」
太尉别了众人,口诵天尊宝号,纵步上山来,将至半山,望见大顶直侵霄汉,果然好座大山!正是:
根盘地角,顶接天心。
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
高低不等谓之山,侧石通道谓之岫,
孤岭崎岖谓之路,上面平极谓之顶,
头圆下壮谓之峦,藏虎藏豹谓之穴,
隐风隐云谓之岩,高人隐居谓之洞,
有境有界谓之府,樵人出没谓之径,
能通车马谓之道,流水有声谓之涧,
古渡源头谓之溪,岩崖滴水谓之泉。
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
锥尖象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儠如平。
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
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
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这洪太尉独自一个行了一回,盘坡转径,揽葛攀藤。约莫走过了数个山头,三二里多路,看看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肚里踌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裀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那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著肩气喘。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洪太尉吃了一惊,叫声:「阿呀!」扑地望后便倒。偷眼看那大虫时,但见:
毛披一带黄金色,爪露银钩十八只。
睛如闪电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
伸腰展臂势狰狞,摆尾摇头声霹雳。
山中狐兔尽潜藏,涧下獐麀皆敛迹。
那大虫望著洪太尉,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后山坡下跳了去。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諕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中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
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方才爬将起来,再收拾地上香炉,还把龙香烧著,再上山来,务要寻见天师。
又行过三五十步,口里叹了数口气,怨道:「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教我受这场惊恐。」说犹未了,只觉得那里又一阵风,吹得毒气直冲将来。太尉定睛看时,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太尉见了,又吃一惊,撇了手炉,叫一声:「我今番死也。」往后便倒在盘陀石边。微闪开眼来看那蛇时,但见:
昂首惊飙起,掣目电光生。
动荡则折峡倒冈,呼吸则吹云吐雾。
鳞甲乱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银。
那条大蛇,径抢到盘陀石边,朝著洪太尉盘做一堆,两只眼迸出金光,张开巨口,吐出舌头,喷那毒气在洪太尉脸上,惊得太尉三魂荡荡,七魄悠悠。那蛇看了洪太尉一回,望山下一溜,却早不见了。太尉方才爬得起来,说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栗子比馉饳儿大小,口里骂那道士:「叵耐无礼,戏弄下官,教俺受这般惊恐!若山上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再拿了银提炉,整顿身上诏敕,并衣服巾帻,却待再要上山去。正欲移步,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近来。太尉定睛看时,只见那一个道童,倒骑著一头黄牛,横吹著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太尉看那道童时:
头绾两枚丫髻,身穿一领青衣,
腰间绦结草来编,脚下芒鞋麻间隔。
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
绿鬓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
昔日吕洞宾有首牧童诗道得好: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但见那个道童笑吟吟地骑着黄牛,横吹著那管铁笛,正过山来。洪太尉见了,便唤那个道童:「你从那里来?认得我么?」道童不睬,只顾吹笛。太尉连问数声,道童呵呵大笑,拿著铁笛,指著洪太尉说道:「你来此间,莫非要见天师么?」太尉大惊,便道:「你是牧童,如何得知?」道童笑道:「我早间在草庵中伏侍天师,听得天师说道:『今上皇帝差个洪太尉赍擎丹诏御香,到来山中,宣我往东京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祈禳天下瘟疫,我如今乘鹤驾云去也。』这早晚想是去了,不在庵中。你休上去。山内毒虫猛兽极多,恐伤害了你性命。」太尉再问道:「你不要说谎。」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应;又吹著铁笛,转过山坡去了。太尉寻思道:「这小的如何尽知此事?想是天师吩咐他,已定是了。」欲待再上山去,方才惊諕的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罢。
太尉拿著提炉,再寻旧路,奔下山来。众道士接著,请至方丈坐下。真人便问太尉道:「曾见天师么?」太尉说道:「我是朝中贵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这般辛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为头上至半山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惊得下官魂魄都没了,又行不过一个山嘴,竹藤里抢出一条雪花大蛇来,盘做一堆,拦住去路。若不是俺福分大,如何得性命回京?尽是你这道众戏弄下官。」真人覆道:「贫道等怎敢轻慢大臣?这是祖师试探太尉之心。本山虽有蛇虎,并不伤人。」太尉又道:「我正走不动,方欲再上山坡,只见松树旁边转出一个道童,骑著一头黄牛,吹著管铁笛,正过山来。我便问他:『那里来?识得俺么?』他道:『已都知了。』说天师吩咐,早晨乘鹤驾云,往东京去了,下官因此回来。」真人道:「太尉可惜错过,这个牧童,正是天师。」太尉道:「他既是天师,如何这等猥獕?」真人答道:「这代天师,非同小可。虽然年幼,其实道行非常。他是额外之人,四方显化,极是灵验。世人皆称为道通祖师。」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真人道:「太尉且请放心。既然祖师法旨道是去了,比及太尉回京之日,这场醮事,祖师已都完了。」太尉见说,方才放心。真人一面教安排筵宴,管待太尉,请将丹诏收藏于御书匣内,留在上清宫中,龙香就三清殿上烧了。当日方丈内大排斋供,设宴饮酌,至晚席罢,止宿到晓。
次日早膳以后,真人,道众,并提点,执事人等,请太尉游山。太尉大喜。许多人从跟随著,步行出方丈,前面两个道童引路。行至宫前宫后,看玩许多景致。三清殿上,富贵不可尽言;左廊下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诸宫看遍,行到右廊后一所去处。洪太尉看时,另外一所殿宇,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隔子,门上使著胳膊大锁锁著,交叉上面贴著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叠叠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左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太尉指著门道:「此殿是甚么去处?」真人答道:「此乃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之殿。」太尉又问道:「如何上面重重叠叠贴著许多封皮?」真人答道:「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但是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锁用铜汁灌铸,谁知里面的事。小道自来住持本宫三十余年,也只听闻。」
洪太尉听了,心中惊怪,想道:「我且试看魔王一看。」便对真人说道:「你且开门来,我看魔王甚么模样。」真人告道:「太尉,此殿决不敢开!先祖天师叮咛告戒:今后诸人不许擅开。」太尉笑道:「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疾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真人三回五次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太尉大怒,指著道众说道:「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限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真人等惧怕太尉权势,只得唤几个火工道人来,先把封皮揭了,将铁锤打开大锁。众人把门推开,看里面时,黑洞洞地,但见:
昏昏默默,杳杳冥冥,
数百年不见太阳光,亿万载难瞻明月影。
不分南北,怎辨东西?
黑烟霭霭扑人寒,冷气阴阴侵体颤。
人迹不到之处,妖精往来之乡。
闪开双目有如盲,伸出两手不见掌。
常如三十夜,却似五更时。
众人一齐都到殿内,黑暗暗不见一物。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著,将来打一照时,四边并无一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趺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著「遇洪而开」。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辏巧遇著洪信,岂不是天数?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等阻当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定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我想这个魔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汝等从人,与我多唤几个火工人等,将锄头铁锹来掘开。」
真人慌忙谏道:「太尉不可掘动,恐有利害,伤犯于人,不当稳便。」太尉大怒,喝道:「你等道众,省得甚么?碑上分明凿著遇我教开,你如何阻当?快与我唤人来开。」真人又三回五次禀道:「恐有不好。」太尉那里肯听。只得聚集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齐并力掘那石龟,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洪太尉叫再掘起来,真人又苦禀道:「不可掘动。」太尉那里肯听。众人只得把石板一齐扛起。看时,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恰似:
天摧地塌,岳撼山崩。
钱塘江上,潮头浪拥出海门来;
泰华山头,巨灵神一劈山峰碎。
共工奋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
力士施威,飞锤击碎了始皇辇。
一风撼折千竿竹,十万军中半夜雷。
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到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众人吃了一惊,发声喊,都走了,撇下锄头铁锹,尽从殿内奔将出来,推倒攧翻无数。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
太尉问道:「走了的却是甚么妖魔?」那真人言不过数句,话不过一席,说出这个缘由。有分教,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神蛟。毕竟龙虎山真人说出甚么言语来,且听下回分解。
詩曰:
绛帻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衮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诏,佩聲歸到鳳池頭。
話說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點,天子駕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賀。但見:
祥雲迷鳳閣,瑞氣罩龍樓。
含煙禦柳拂旌旗,帶露宮花迎劍戟。
天香影裡,玉簪朱履聚丹墀;
仙樂聲中,繡襖錦衣扶禦駕。
珍珠簾卷,黃金殿上現金輿;
鳳羽扇開,白玉階前停寶辇。
隐隐淨鞭三下響,層層文武兩班齊。
當有殿頭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卷簾退朝。」隻見班部叢中,宰相趙哲,參政文彥博出班奏曰:「目今京師瘟疫盛行,傷損軍民甚多。伏望陛下釋罪寬恩,省刑薄稅,祈禳天災,救濟萬民。」天子聽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赦天下罪囚,應有民間稅賦,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宮觀寺院,修設好事禳災。不料其年瘟疫轉盛。仁宗天子聞知,龍體不安,複會百官計議。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啟奏。天子看時,乃是參知政事範仲淹,拜罷起居,奏曰:「目今天災盛行,軍民塗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災,可宣嗣漢天師星夜臨朝,就京師禁院,修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奏聞上帝,可以禳保民間瘟疫。」仁宗天子準奏。急令翰林學士草诏一道,天子禦筆親書,并降禦香一炷,欽差内外提點,殿前太尉洪信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星夜來朝,祈禳瘟疫。就金殿上焚起禦香,親将丹诏付與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
洪信領了聖敕,辭别天子,背了诏書,盛了禦香,帶了數十人,上了鋪馬,一行部從,離了東京,取路徑投信州貴溪縣來。但見:
遙山疊翠,遠水澄清。
奇花綻錦繡鋪林,嫩柳舞金絲拂地。
風和日暖,時過野店山村;
路直沙平,夜宿郵亭驿館。
羅衣蕩漾紅塵内,駿馬馳驅紫陌中。
且說太尉洪信赍擎禦诏,一行人從,上了路途,不止一日,來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員,出郭迎接;随即差人報知龍虎山上清宮住持道衆,準備接诏。次日,衆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龍虎山下,隻見上清宮許多道衆,鳴鐘擊鼓,香花燈燭,幢幡寶蓋,一派仙樂,都下山來迎接丹诏,直至上清宮前下馬。太尉看那宮殿時,端的是好座上清宮!但見:
青松屈曲,翠柏陰森。
門懸敕額金書,戶列靈符玉篆。
虛皇壇畔,依稀垂柳名花;
煉藥爐邊,掩映蒼松老桧。
左壁廂天丁力士,參随著太乙真君;
右勢下玉女金童,簇捧定紫微大帝。
披發仗劍,北方真武踏龜蛇;
趿履頂冠,南極老人伏龍虎。
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後列三十二帝天子。
階砌下流水潺湲,牆院後好山環繞。
鶴生丹頂,龜長綠毛。
樹梢頭獻果蒼猿,莎草内銜芝白鹿。
三清殿上,擊金鐘道士步虛;
四聖堂前,敲玉罄真人禮鬥。
獻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
召将瑤壇,赤日影搖紅瑪瑙。
早來門外祥雲現,疑是天師送老君。
當下上自住持真人,下及道童侍從,前迎後引,接至三清殿上,請将诏書,居中供養著。洪太尉便問監宮真人道:「天師今在何處?」住持真人向前禀道:「好教太尉得知:這代祖師,号曰虛靖天師,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龍虎山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因此不住本宮。」太尉道:「目今天子宣诏,如何得見?」真人答道:「容禀:诏敕權供在殿上,貧道等亦不敢開讀;且請太尉到方丈獻茶,再煩計議。」當時将丹诏供養在三清殿上,與衆官都到方丈。太尉居中坐下,執事人等獻茶,就進齋供,水陸俱備。齋罷,太尉再問真人道:「既然天師在山頂庵中,何不着人請将下來相見,開宣丹诏。」真人禀道:「這代祖師,雖在山頂,其實道行非常,能駕霧興雲,蹤迹不定。貧道等如常亦難得見,怎生教人請得下來?」太尉道:「似此如何得見!目今京師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赍捧禦書丹诏,親奉龍香,來請天師,要做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以禳天災,救濟萬民。似此怎生奈何?」真人禀道:「天子要救萬民,隻除是太尉辦一點志誠心,齋戒沐浴,更換布衣,休帶從人,自背诏書,焚燒禦香,步行上山禮拜,叩請天師,方許得見。如若心不志誠,空走一遭,亦難得見。」太尉聽說,便道:「俺從京師食素到此,如何心不志誠。既然恁地,依著你說,明日絕早上山。」當晚各自權歇。次日五更時分,衆道士起來,備下香湯,請太尉起來沐浴,換了一身新鮮布衣,腳下穿上麻鞋草履,吃了素齋,取過丹诏,用黃羅包袱背在脊梁上,手裡提着銀手爐,降降地燒著禦香。許多道衆人等,送到後山,指與路徑。真人又禀道:「太尉要救萬民,休生退悔之心,隻顧志誠上去。」
太尉别了衆人,口誦天尊寶号,縱步上山來,将至半山,望見大頂直侵霄漢,果然好座大山!正是:
根盤地角,頂接天心。
遠觀磨斷亂雲痕,近看平吞明月魄。
高低不等謂之山,側石通道謂之岫,
孤嶺崎岖謂之路,上面平極謂之頂,
頭圓下壯謂之巒,藏虎藏豹謂之穴,
隐風隐雲謂之岩,高人隐居謂之洞,
有境有界謂之府,樵人出沒謂之徑,
能通車馬謂之道,流水有聲謂之澗,
古渡源頭謂之溪,岩崖滴水謂之泉。
左壁為掩,右壁為映。出的是雲,納的是霧。
錐尖象小,崎峻似峭,懸空似險,削儠如平。
千峰競秀,萬壑争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挂。
虎嘯時風生谷口,猿啼時月墜山腰。
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
這洪太尉獨自一個行了一回,盤坡轉徑,攬葛攀藤。約莫走過了數個山頭,三二裡多路,看看腳酸腿軟,正走不動,口裡不說,肚裡躊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貴官,在京師時,重裀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這般山路!知他天師在那裡,卻教下官受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著肩氣喘。隻見山凹裡起一陣風,風過處,向那松樹背後,奔雷也似吼一聲,撲地跳出一個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洪太尉吃了一驚,叫聲:「阿呀!」撲地望後便倒。偷眼看那大蟲時,但見:
毛披一帶黃金色,爪露銀鈎十八隻。
睛如閃電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
伸腰展臂勢猙獰,擺尾搖頭聲霹靂。
山中狐兔盡潛藏,澗下獐麀皆斂迹。
那大蟲望著洪太尉,左盤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後山坡下跳了去。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諕的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厮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渾身卻如中風麻木,兩腿一似鬥敗公雞,口裡連聲叫苦。
大蟲去了一盞茶時,方才爬将起來,再收拾地上香爐,還把龍香燒著,再上山來,務要尋見天師。
又行過三五十步,口裡歎了數口氣,怨道:「皇帝禦限差俺來這裡,教我受這場驚恐。」說猶未了,隻覺得那裡又一陣風,吹得毒氣直沖将來。太尉定睛看時,山邊竹藤裡簌簌地響,搶出一條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來。太尉見了,又吃一驚,撇了手爐,叫一聲:「我今番死也。」往後便倒在盤陀石邊。微閃開眼來看那蛇時,但見:
昂首驚飙起,掣目電光生。
動蕩則折峽倒岡,呼吸則吹雲吐霧。
鱗甲亂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銀。
那條大蛇,徑搶到盤陀石邊,朝著洪太尉盤做一堆,兩隻眼迸出金光,張開巨口,吐出舌頭,噴那毒氣在洪太尉臉上,驚得太尉三魂蕩蕩,七魄悠悠。那蛇看了洪太尉一回,望山下一溜,卻早不見了。太尉方才爬得起來,說道:「慚愧!驚殺下官!」看身上時,寒栗子比馉饳兒大小,口裡罵那道士:「叵耐無禮,戲弄下官,教俺受這般驚恐!若山上尋不見天師,下去和他别有話說。」再拿了銀提爐,整頓身上诏敕,并衣服巾帻,卻待再要上山去。正欲移步,隻聽得松樹背後隐隐地笛聲吹響,漸漸近來。太尉定睛看時,隻見那一個道童,倒騎著一頭黃牛,橫吹著一管鐵笛,轉出山凹來。太尉看那道童時:
頭绾兩枚丫髻,身穿一領青衣,
腰間縧結草來編,腳下芒鞋麻間隔。
明眸皓齒,飄飄并不染塵埃;
綠鬓朱顔,耿耿全然無俗态。
昔日呂洞賓有首牧童詩道得好:
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但見那個道童笑吟吟地騎着黃牛,橫吹著那管鐵笛,正過山來。洪太尉見了,便喚那個道童:「你從那裡來?認得我麼?」道童不睬,隻顧吹笛。太尉連問數聲,道童呵呵大笑,拿著鐵笛,指著洪太尉說道:「你來此間,莫非要見天師麼?」太尉大驚,便道:「你是牧童,如何得知?」道童笑道:「我早間在草庵中伏侍天師,聽得天師說道:『今上皇帝差個洪太尉赍擎丹诏禦香,到來山中,宣我往東京做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祈禳天下瘟疫,我如今乘鶴駕雲去也。』這早晚想是去了,不在庵中。你休上去。山内毒蟲猛獸極多,恐傷害了你性命。」太尉再問道:「你不要說謊。」道童笑了一聲,也不回應;又吹著鐵笛,轉過山坡去了。太尉尋思道:「這小的如何盡知此事?想是天師吩咐他,已定是了。」欲待再上山去,方才驚諕的苦,争些兒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罷。
太尉拿著提爐,再尋舊路,奔下山來。衆道士接著,請至方丈坐下。真人便問太尉道:「曾見天師麼?」太尉說道:「我是朝中貴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這般辛苦,争些兒送了性命。為頭上至半山裡,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驚得下官魂魄都沒了,又行不過一個山嘴,竹藤裡搶出一條雪花大蛇來,盤做一堆,攔住去路。若不是俺福分大,如何得性命回京?盡是你這道衆戲弄下官。」真人覆道:「貧道等怎敢輕慢大臣?這是祖師試探太尉之心。本山雖有蛇虎,并不傷人。」太尉又道:「我正走不動,方欲再上山坡,隻見松樹旁邊轉出一個道童,騎著一頭黃牛,吹著管鐵笛,正過山來。我便問他:『那裡來?識得俺麼?』他道:『已都知了。』說天師吩咐,早晨乘鶴駕雲,往東京去了,下官因此回來。」真人道:「太尉可惜錯過,這個牧童,正是天師。」太尉道:「他既是天師,如何這等猥獕?」真人答道:「這代天師,非同小可。雖然年幼,其實道行非常。他是額外之人,四方顯化,極是靈驗。世人皆稱為道通祖師。」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識真師,當面錯過!」真人道:「太尉且請放心。既然祖師法旨道是去了,比及太尉回京之日,這場醮事,祖師已都完了。」太尉見說,方才放心。真人一面教安排筵宴,管待太尉,請将丹诏收藏于禦書匣内,留在上清宮中,龍香就三清殿上燒了。當日方丈内大排齋供,設宴飲酌,至晚席罷,止宿到曉。
次日早膳以後,真人,道衆,并提點,執事人等,請太尉遊山。太尉大喜。許多人從跟随著,步行出方丈,前面兩個道童引路。行至宮前宮後,看玩許多景緻。三清殿上,富貴不可盡言;左廊下九天殿,紫微殿,北極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殿,驅邪殿。諸宮看遍,行到右廊後一所去處。洪太尉看時,另外一所殿宇,一遭都是搗椒紅泥牆;正面兩扇朱紅隔子,門上使著胳膊大鎖鎖著,交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疊疊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紅漆金字牌額,左書四個金字,寫道:「伏魔之殿」。太尉指著門道:「此殿是甚麼去處?」真人答道:「此乃是前代老祖天師鎖鎮魔王之殿。」太尉又問道:「如何上面重重疊疊貼著許多封皮?」真人答道:「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鎖魔王在此。但是經傳一代天師,親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孫孫,不得妄開。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經八九代祖師,誓不敢開。鎖用銅汁灌鑄,誰知裡面的事。小道自來住持本宮三十餘年,也隻聽聞。」
洪太尉聽了,心中驚怪,想道:「我且試看魔王一看。」便對真人說道:「你且開門來,我看魔王甚麼模樣。」真人告道:「太尉,此殿決不敢開!先祖天師叮咛告戒:今後諸人不許擅開。」太尉笑道:「胡說!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良民,故意安排這等去處,假稱鎖鎮魔王,顯耀你們道術。我讀一鑒之書,何曾見鎖魔之法!神鬼之道,處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疾與我打開,我看魔王如何!」真人三回五次禀說:「此殿開不得,恐惹利害,有傷于人。」太尉大怒,指著道衆說道:「你等不開與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們衆道士限當宣诏,違别聖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犯;後奏你等私設此殿,假稱鎖鎮魔王,煽惑軍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遠惡軍州受苦。」
真人等懼怕太尉權勢,隻得喚幾個火工道人來,先把封皮揭了,将鐵錘打開大鎖。衆人把門推開,看裡面時,黑洞洞地,但見:
昏昏默默,杳杳冥冥,
數百年不見太陽光,億萬載難瞻明月影。
不分南北,怎辨東西?
黑煙霭霭撲人寒,冷氣陰陰侵體顫。
人迹不到之處,妖精往來之鄉。
閃開雙目有如盲,伸出兩手不見掌。
常如三十夜,卻似五更時。
衆人一齊都到殿内,黑暗暗不見一物。太尉教從人取十數個火把點著,将來打一照時,四邊并無一物,隻中央一個石碑,約高五六尺,下面石龜趺坐,大半陷在泥裡。照那碑碣上時,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箓,人皆不識;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字大書,鑿著「遇洪而開」。卻不是一來天罡星合當出世,二來宋朝必顯忠良,三來辏巧遇著洪信,豈不是天數?洪太尉看了這四個字,大喜,便對真人說道:「你等阻當我,卻怎地數百年前已注定我姓字在此?遇洪而開,分明是教我開看,卻何妨。我想這個魔王,都隻在石碑底下。汝等從人,與我多喚幾個火工人等,将鋤頭鐵鍬來掘開。」
真人慌忙谏道:「太尉不可掘動,恐有利害,傷犯于人,不當穩便。」太尉大怒,喝道:「你等道衆,省得甚麼?碑上分明鑿著遇我教開,你如何阻當?快與我喚人來開。」真人又三回五次禀道:「恐有不好。」太尉那裡肯聽。隻得聚集衆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齊并力掘那石龜,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約有三四尺深,見一片大青石闆,可方丈圍。洪太尉叫再掘起來,真人又苦禀道:「不可掘動。」太尉那裡肯聽。衆人隻得把石闆一齊扛起。看時,石闆底下,卻是一個萬丈深淺地穴。隻見穴内刮喇喇一聲響亮。那響非同小可,恰似:
天摧地塌,嶽撼山崩。
錢塘江上,潮頭浪擁出海門來;
泰華山頭,巨靈神一劈山峰碎。
共工奮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
力士施威,飛錘擊碎了始皇辇。
一風撼折千竿竹,十萬軍中半夜雷。
那一聲響亮過處,隻見一道黑氣,從穴裡滾将起來,掀塌了半個殿角。那道黑氣,直沖到半天裡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衆人吃了一驚,發聲喊,都走了,撇下鋤頭鐵鍬,盡從殿内奔将出來,推倒攧翻無數。驚得洪太尉目睜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隻見真人向前叫苦不叠。
太尉問道:「走了的卻是甚麼妖魔?」那真人言不過數句,話不過一席,說出這個緣由。有分教,一朝皇帝,夜眠不穩,晝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兒窪内聚神蛟。畢竟龍虎山真人說出甚麼言語來,且聽下回分解。
水浒传 · 第一回 ·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元代。施耐庵。诗曰: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但见:
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
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
天香影里,玉簪朱履聚丹墀;
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
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舆;
凤羽扇开,白玉阶前停宝辇。
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不料其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付与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盛了御香,带了数十人,上了铺马,一行部从,离了东京,取路径投信州贵溪县来。但见:
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
风和日暖,时过野店山村;
路直沙平,夜宿邮亭驿馆。
罗衣荡漾红尘内,骏马驰驱紫陌中。
且说太尉洪信赍擎御诏,一行人从,上了路途,不止一日,来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员,出郭迎接;随即差人报知龙虎山上清宫住持道众,准备接诏。次日,众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宫许多道众,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丹诏,直至上清宫前下马。太尉看那宫殿时,端的是好座上清宫!但见:
青松屈曲,翠柏阴森。
门悬敕额金书,户列灵符玉篆。
虚皇坛畔,依稀垂柳名花;
炼药炉边,掩映苍松老桧。
左壁厢天丁力士,参随著太乙真君;
右势下玉女金童,簇捧定紫微大帝。
披发仗剑,北方真武踏龟蛇;
趿履顶冠,南极老人伏龙虎。
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后列三十二帝天子。
阶砌下流水潺湲,墙院后好山环绕。
鹤生丹顶,龟长绿毛。
树梢头献果苍猿,莎草内衔芝白鹿。
三清殿上,击金钟道士步虚;
四圣堂前,敲玉罄真人礼斗。
献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
召将瑶坛,赤日影摇红玛瑙。
早来门外祥云现,疑是天师送老君。
当下上自住持真人,下及道童侍从,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请将诏书,居中供养著。洪太尉便问监宫真人道:「天师今在何处?」住持真人向前禀道:「好教太尉得知: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因此不住本宫。」太尉道:「目今天子宣诏,如何得见?」真人答道:「容禀:诏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当时将丹诏供养在三清殿上,与众官都到方丈。太尉居中坐下,执事人等献茶,就进斋供,水陆俱备。斋罢,太尉再问真人道:「既然天师在山顶庵中,何不着人请将下来相见,开宣丹诏。」真人禀道:「这代祖师,虽在山顶,其实道行非常,能驾雾兴云,踪迹不定。贫道等如常亦难得见,怎生教人请得下来?」太尉道:「似此如何得见!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赍捧御书丹诏,亲奉龙香,来请天师,要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以禳天灾,救济万民。似此怎生奈何?」真人禀道:「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太尉听说,便道:「俺从京师食素到此,如何心不志诚。既然恁地,依著你说,明日绝早上山。」当晚各自权歇。次日五更时分,众道士起来,备下香汤,请太尉起来沐浴,换了一身新鲜布衣,脚下穿上麻鞋草履,吃了素斋,取过丹诏,用黄罗包袱背在脊梁上,手里提着银手炉,降降地烧著御香。许多道众人等,送到后山,指与路径。真人又禀道:「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去。」
太尉别了众人,口诵天尊宝号,纵步上山来,将至半山,望见大顶直侵霄汉,果然好座大山!正是:
根盘地角,顶接天心。
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
高低不等谓之山,侧石通道谓之岫,
孤岭崎岖谓之路,上面平极谓之顶,
头圆下壮谓之峦,藏虎藏豹谓之穴,
隐风隐云谓之岩,高人隐居谓之洞,
有境有界谓之府,樵人出没谓之径,
能通车马谓之道,流水有声谓之涧,
古渡源头谓之溪,岩崖滴水谓之泉。
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
锥尖象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儠如平。
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
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
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这洪太尉独自一个行了一回,盘坡转径,揽葛攀藤。约莫走过了数个山头,三二里多路,看看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肚里踌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裀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那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著肩气喘。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洪太尉吃了一惊,叫声:「阿呀!」扑地望后便倒。偷眼看那大虫时,但见:
毛披一带黄金色,爪露银钩十八只。
睛如闪电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
伸腰展臂势狰狞,摆尾摇头声霹雳。
山中狐兔尽潜藏,涧下獐麀皆敛迹。
那大虫望著洪太尉,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后山坡下跳了去。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諕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中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
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方才爬将起来,再收拾地上香炉,还把龙香烧著,再上山来,务要寻见天师。
又行过三五十步,口里叹了数口气,怨道:「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教我受这场惊恐。」说犹未了,只觉得那里又一阵风,吹得毒气直冲将来。太尉定睛看时,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太尉见了,又吃一惊,撇了手炉,叫一声:「我今番死也。」往后便倒在盘陀石边。微闪开眼来看那蛇时,但见:
昂首惊飙起,掣目电光生。
动荡则折峡倒冈,呼吸则吹云吐雾。
鳞甲乱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银。
那条大蛇,径抢到盘陀石边,朝著洪太尉盘做一堆,两只眼迸出金光,张开巨口,吐出舌头,喷那毒气在洪太尉脸上,惊得太尉三魂荡荡,七魄悠悠。那蛇看了洪太尉一回,望山下一溜,却早不见了。太尉方才爬得起来,说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栗子比馉饳儿大小,口里骂那道士:「叵耐无礼,戏弄下官,教俺受这般惊恐!若山上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再拿了银提炉,整顿身上诏敕,并衣服巾帻,却待再要上山去。正欲移步,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近来。太尉定睛看时,只见那一个道童,倒骑著一头黄牛,横吹著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太尉看那道童时:
头绾两枚丫髻,身穿一领青衣,
腰间绦结草来编,脚下芒鞋麻间隔。
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
绿鬓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
昔日吕洞宾有首牧童诗道得好: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但见那个道童笑吟吟地骑着黄牛,横吹著那管铁笛,正过山来。洪太尉见了,便唤那个道童:「你从那里来?认得我么?」道童不睬,只顾吹笛。太尉连问数声,道童呵呵大笑,拿著铁笛,指著洪太尉说道:「你来此间,莫非要见天师么?」太尉大惊,便道:「你是牧童,如何得知?」道童笑道:「我早间在草庵中伏侍天师,听得天师说道:『今上皇帝差个洪太尉赍擎丹诏御香,到来山中,宣我往东京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祈禳天下瘟疫,我如今乘鹤驾云去也。』这早晚想是去了,不在庵中。你休上去。山内毒虫猛兽极多,恐伤害了你性命。」太尉再问道:「你不要说谎。」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应;又吹著铁笛,转过山坡去了。太尉寻思道:「这小的如何尽知此事?想是天师吩咐他,已定是了。」欲待再上山去,方才惊諕的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罢。
太尉拿著提炉,再寻旧路,奔下山来。众道士接著,请至方丈坐下。真人便问太尉道:「曾见天师么?」太尉说道:「我是朝中贵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这般辛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为头上至半山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惊得下官魂魄都没了,又行不过一个山嘴,竹藤里抢出一条雪花大蛇来,盘做一堆,拦住去路。若不是俺福分大,如何得性命回京?尽是你这道众戏弄下官。」真人覆道:「贫道等怎敢轻慢大臣?这是祖师试探太尉之心。本山虽有蛇虎,并不伤人。」太尉又道:「我正走不动,方欲再上山坡,只见松树旁边转出一个道童,骑著一头黄牛,吹著管铁笛,正过山来。我便问他:『那里来?识得俺么?』他道:『已都知了。』说天师吩咐,早晨乘鹤驾云,往东京去了,下官因此回来。」真人道:「太尉可惜错过,这个牧童,正是天师。」太尉道:「他既是天师,如何这等猥獕?」真人答道:「这代天师,非同小可。虽然年幼,其实道行非常。他是额外之人,四方显化,极是灵验。世人皆称为道通祖师。」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真人道:「太尉且请放心。既然祖师法旨道是去了,比及太尉回京之日,这场醮事,祖师已都完了。」太尉见说,方才放心。真人一面教安排筵宴,管待太尉,请将丹诏收藏于御书匣内,留在上清宫中,龙香就三清殿上烧了。当日方丈内大排斋供,设宴饮酌,至晚席罢,止宿到晓。
次日早膳以后,真人,道众,并提点,执事人等,请太尉游山。太尉大喜。许多人从跟随著,步行出方丈,前面两个道童引路。行至宫前宫后,看玩许多景致。三清殿上,富贵不可尽言;左廊下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诸宫看遍,行到右廊后一所去处。洪太尉看时,另外一所殿宇,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隔子,门上使著胳膊大锁锁著,交叉上面贴著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叠叠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左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太尉指著门道:「此殿是甚么去处?」真人答道:「此乃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之殿。」太尉又问道:「如何上面重重叠叠贴著许多封皮?」真人答道:「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但是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锁用铜汁灌铸,谁知里面的事。小道自来住持本宫三十余年,也只听闻。」
洪太尉听了,心中惊怪,想道:「我且试看魔王一看。」便对真人说道:「你且开门来,我看魔王甚么模样。」真人告道:「太尉,此殿决不敢开!先祖天师叮咛告戒:今后诸人不许擅开。」太尉笑道:「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疾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真人三回五次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太尉大怒,指著道众说道:「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限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真人等惧怕太尉权势,只得唤几个火工道人来,先把封皮揭了,将铁锤打开大锁。众人把门推开,看里面时,黑洞洞地,但见:
昏昏默默,杳杳冥冥,
数百年不见太阳光,亿万载难瞻明月影。
不分南北,怎辨东西?
黑烟霭霭扑人寒,冷气阴阴侵体颤。
人迹不到之处,妖精往来之乡。
闪开双目有如盲,伸出两手不见掌。
常如三十夜,却似五更时。
众人一齐都到殿内,黑暗暗不见一物。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著,将来打一照时,四边并无一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趺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著「遇洪而开」。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辏巧遇著洪信,岂不是天数?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等阻当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定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我想这个魔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汝等从人,与我多唤几个火工人等,将锄头铁锹来掘开。」
真人慌忙谏道:「太尉不可掘动,恐有利害,伤犯于人,不当稳便。」太尉大怒,喝道:「你等道众,省得甚么?碑上分明凿著遇我教开,你如何阻当?快与我唤人来开。」真人又三回五次禀道:「恐有不好。」太尉那里肯听。只得聚集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齐并力掘那石龟,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洪太尉叫再掘起来,真人又苦禀道:「不可掘动。」太尉那里肯听。众人只得把石板一齐扛起。看时,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恰似:
天摧地塌,岳撼山崩。
钱塘江上,潮头浪拥出海门来;
泰华山头,巨灵神一劈山峰碎。
共工奋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
力士施威,飞锤击碎了始皇辇。
一风撼折千竿竹,十万军中半夜雷。
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到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众人吃了一惊,发声喊,都走了,撇下锄头铁锹,尽从殿内奔将出来,推倒攧翻无数。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
太尉问道:「走了的却是甚么妖魔?」那真人言不过数句,话不过一席,说出这个缘由。有分教,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神蛟。毕竟龙虎山真人说出甚么言语来,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