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温陵传

李温陵传
李温陵者,名载贽。少举孝廉,以道远,不再上公车,为校官,徘徊郎署间。后为姚安太守。公为人中燠外冷,丰骨棱棱。性甚卞急,好面折人过,士非参其神契者不与言。强力任性,不强其意之所不欲。为守,法令清简,不言而治。俸禄之外,了无长物。久之,厌圭组,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御史刘维奇其节,疏令致仕以归。
初与楚黄安耿子庸善,罢郡遂不归。曰:“我老矣,得一二胜友,终日晤言以遣余日,即为至快,何必故乡也?”遂携妻女客黄安。中年得数男,皆不育。体素癯,澹于声色,又癖洁,恶近妇人,故虽无子,不置妾婢。后妻女欲归,趣归之。自称“流寓客子”。既无家累,又断俗缘,参求乘理,极其超悟,剔肤见骨,迥绝理路。出为议论,少有酬其机者。
子庸死,子庸之兄天台公惜其超脱,恐子侄效之,有遗弃之病,数至箴切。公遂至麻城龙潭湖上,与僧无念、周友山、丘坦之、杨定见聚,闭门下键,日以读书为事。一日恶头痒,倦于梳栉,遂去其发,独存鬓须。公气既激昂,行复诡异,钦其才,畏其笔,始有以幻语闻当事,当事者逐之。
无何,复归麻城。时又有以幻语闻当事,当事者又误信而逐之,火其兰若(兰若,寺庙),而马御史经纶(马经纶曾做御史,后因直言削职回乡)遂恭迎之于北通州。又会当事者欲刊异端以正文体,疏论之。遣金吾缇骑逮公。
初公病,病中复定所作《易因》,其名曰《九正易因》。常曰:“我得《九正易因》,死快矣。”《易因》成,病转甚。至是逮者至,邸舍匆匆,公以问马公。马公曰:“卫士至。”公力疾起,行数步,大声曰:“是为我也。为我取门片来!”遂卧其上,疾呼曰:“速行!我罪人也,不宜留。”马公愿从。公曰:“逐臣不入城,制也。且君有老父在。”马公曰:“朝廷以先生为妖人,我藏妖人者也。死则俱死耳。终不令先生往而己独留。”马公卒同行。至通州城外,都门之牍尼马公行者纷至,其仆数十人,奉其父命,泣留之。马公不听,竟与公偕。明日,大金吾置讯,侍者掖而入,卧于阶上。金吾曰:“若何以妄著书?”公曰:“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大金吾笑其倔强,狱竟无所置词,大略止回籍耳。久之旨不下,公于狱舍中作诗读书自如。一日,呼侍者剃发。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气不绝者两日。侍者问:“和尚痛否?”以指书其手曰:“不痛。”又问曰:“和尚何自割?”书曰:“七十老翁何所求!”遂绝。时马公以事缓,归觐其父,至是闻而伤之,曰:“吾护持不谨,以致于斯也。伤哉!”乃归其骸于通,为之大治冢墓,营佛刹云。
()
李温陵先生,名叫载贽。年轻时考上了举人,因为到北京路途遥远,没有参加会试,当了学官,官职始终在郎署间徘徊。后来当上云南姚安太守。他为人内热外冷,正直坚强。他性情急躁,喜欢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是谁不能领悟契合他的意思,他就不和那个人说话。他精力旺盛,也很任性,不勉强自己干不喜欢的事情。李先生当太守,法律命令很简单,他话很少,而地方太平。时间长了,李先生讨厌官场束缚,就到鸡足山里看佛经,隐居不出了。御史刘维很佩服李先生的节操,上奏朝廷让他退休回老家。 起初李先生与湖北黄安耿子庸关系很好,辞了太守后,于是也不回泉州老家。他说:“我老了,有几个知已朋友,整天见面聊天打发时光,就是最快活的事情了,何必要回故乡呢?”于是他带着妻子女儿来到黄安。他中年时候生过几个儿子,都夭折了。他长得很瘦,不喜欢音乐美女,又有洁癖,讨厌接近女人,所以他没有儿子,也不讨小老婆。后来老婆女儿想回老家,他立刻打发她们回去。他自称“外地客人”,既没有家庭拖累,也不和俗人交往,追求佛法哲理,极其高明清晰,往往一针见血,逻辑高深莫测。他讨论的观点,都和世俗针锋相对。他的观点表达出来,很少有人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耿子庸去世了,他的哥哥担心李贽性情超脱,害怕自己的儿子侄儿效仿他,也做出抛妻弃子的事来,于是屡次劝告李贽。李贽于是到麻城龙潭湖上,和无念和尚、周友山、丘坦之、杨定见聚会,关了门,上了锁,天天读书谈天。有一天讨厌头皮痒,懒得天天洗头梳头,就剃了光头,就剩下了两鬓和胡子。李先生气宇轩昂,行为诡异,官场人物往往敬佩他的才能,而害怕他的文笔,开始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告发李先生,麻城地方长官赶走了李先生。 不久,李先生还是回到麻城。当时又有坏人捕风捉影,到县政府诬陷李先生,地方长官又错误相信,而赶走了李先生,烧了李先生的芝佛院。于是被削职回乡的御史马经纶恭敬地把李先生接到河北通州。又恰逢当局正在打击异端邪说,于是就被检举并上奏到朝廷判处他的罪行,朝廷就派锦衣卫快马逮捕李先生。 刚到通州,李先生病了,在病中又校订了自己的著作《易因》,起名为《九正易因》。他常常说:“我写完《九正易因》,就是死了也痛快了。”《易因》写好了,先生病重了。这时候,锦衣卫上门了,宿舍里面一片慌乱,李先生问马先生:“怎么回事?”马先生说:“锦衣卫的人来了”李先生强撑病体站了起来,走了几步,大声喊:“不要慌!他们来是抓我的。给我拿一块门板来!”于是睡在门板上,大喊:“快走!我是罪人,不宜久留。”马先生愿意一起投案。李先生说:“被贬谪的官员不准进北京城,这是朝廷规定。而且您还有老父亲在。”马先生说:“朝廷认为先生是妖人,我是藏着妖人的人,要死我们一块儿死,决不让先生一个人进京受审,而我留在通州。”马先生终于一同进京。到了通州城外,京城里阻止马经纶进京的文书纷纷而至,家里的仆人几十人,以马老爷子的名义,哭着求马先生留下来。马先生不听,还是和李先生一起去坐牢。第二天,锦衣卫都督开始审讯李先生。看守人员扶着进门,李先生只能躺在台阶上。锦衣卫都督问:“你为什么乱写文章?”李先生说:“我写了很多文章,都在那里,对于教化是有益无害。”都督嘲笑他顽固不化。案子审完了,也没有什么实质罪行,大致结果就是阻止回泉州原籍。时间长了,判决结果还不下来,李先生在牢房里读书写字,和平时一样。一天,他喊看守人员来给他理发。看守人员离开了,李先生就拿着剃刀割自己的喉管,气息奄奄拖了两天才断气。看守员问:“和尚,你疼不疼啊?”李先生用手指在他手上写:“不痛。”看守员又问:“和尚,为什么自杀啊?”李先生写到:“七十老翁何所求!”于是断了气。当时马先生因为案情缓和,回通州拜见父亲,此时得知消息,非常悲痛,说:“我没有照顾好李先生,竟然受到这样的灾祸。痛苦啊!”于是把李先生的遗体运到通州,为他大修坟墓,还造了一座寺庙。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原名载贽,因为避明穆宗朱载垕讳,而称李贽。

袁中道

(1570—1623)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随兄宦游京师,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

猜你喜欢

六千三万,算老颠此后,终当乐死。十载诗名成底用,何限东西卫尉。

一语惊魂,杜陵曾说,主将奴才子。问他奴价,而今果否如婢。

君已鬓点吴盐,怜余种种,亦复肩随矣。浮世几场开口笑,盗蹠也是如是。

燕子年光,虫娘庭院,且住为佳耳。杨花如梦,满城日暮飞起。

()

人生水中萍,泛泛随波澜。偶然成聚散,谁使为悲欢。

伊余从君游,两见岁履端。相得恨不早,相见常苦难。

今又舍我去,觉我肝肠酸。君诚湖海士,豪气老不刓。

剧谈愤世俗,怒发时冲冠。向来对宣室,见晚帝兴叹。

落落不苟合,栖迟犹冷官。高才徒白首,未许陪鸳鸾。

苏台今辅郡,举头见长安。会看有追诏,祝君且加餐。

吾衰钓沧溟,羊裘侣鱼鼋。逍遥各有适,快睹扶摇抟。

尺书倘见存,慰此离忧宽。

()

官曹常恐废书勋,赖是相看有竹君。送笋但知修岁例,辱诗还喜继前闻。

馋涎肯为口腹计,幽处要期风月分。我事且然成忤俗,奈何君复露奇文。

()

云脚峥嵘日欲西,钓舟个个泊前溪。

客窗不寐君知否,枝上饥乌夜正啼。

()

余生得奇疾,傲世事矜倨。

错落气少合,指摘心不恕。

人亦谓可憎,不作朋友数。

自分与西山,终焉约良俉。

忆昨奉严召,孤迹踏朝路。

枫落天江冷,此是识君处。

东厨窃馀饩,西府共官团。

文书入同阅,茵冯出联驭。

从违一毫发,所适无异趣。

重愧牛铎凡,不与黄钟迕。

霜啼入天衢,先我呈远步。

所幸时从容,一笑或相遇。

君今持使节,忽此戒徒御。

分袂固良苦,馀怀尚能布。

北方暗虏马,君相勤远虑。

正当收杞梓,留作庙堂助。

何为使吾子,千里治财赋。

苍璧白鹿皮,似亦天所措。

君如玉壶冰,透里无滓污。

清诗近道要,容易不肯吐。

人於寸管中,时见斑一露。

其如济剧手,妙敏难悉疏。

刀硎未轻发,千牛已神怖。

使图中兴业,吾知有馀裕。

无乃上流势,貔虎夕屯聚。

三军傥不饱,难以责坚戍。

千金日致之,又惧民生蠹。

聊烦笑谈顷,非君可谁付。

长江八月风,帆饱舟楫具。

结束持行李,功名戒迟暮。

如闻豫章北,下接武昌渡。

公馀一樽酒,时可对亲故。

孰与红尘中,轮蹄日驰骛。

嗟余蒲柳姿,领发已垂素。

双溪有小园,清流锁烟雾。

年来枕边梦,合眼见鸥鹭。

焉堪久劳役,短豆成恋顾。

不待相汰逐,襥被行亦去。

今兹怀别恨,密坐不能诉。

酒阑可无言,君行已称遽。

()

未晓清风生殿阁,经旬赤气照乾坤。

()

供养水仙花,开到盈盈欲折。一片岁寒清思,共芳香幽绝。

碧天云净雪初消,又见风吹叶。人意钟声俱远,有一轮冰月。

()

纵是虎头尽不成,龙麟盘郁数枝横。更斟雪酒孤芳共,东望海云片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