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 · 折桂令 · 忆别

双调 · 折桂令 · 忆别
想人生最苦离别。三个字细细分开,凄凄凉凉无了无歇。别字儿半晌痴呆,离字儿一时拆散,苦字儿两下里堆叠。他那里鞍儿马儿身子儿劣怯,我这里眉曼脸脑儿乜斜。侧着头叫一声行者,阁着泪说一句听者,得官时先报期程,丢丢抹抹远远的迎接。
想人生最苦离别,唱到阳关,休唱三叠。急煎煎抹泪揉眵,意迟迟揉腮揽耳,呆答孩闭藏舌。隋儿分儿你心里记者,病儿痛儿我身上添些,家儿活儿既是抛撇,书儿信儿是必休绝,花儿草儿打听得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
【其三】 想人生最苦的是离别,鸿雁杳无踪迹鱼儿沉入深处,书信断,音讯绝。娇美的模样好屈辱,大好的时光有谁曾经受用,穷家的日子一天天难以支撑,才过了一百零五天上坟扫墓的日月,又到了二十四日夜晚祭灶的时节。实实在在的终年祈祷,孤孤零零通宵叹息,欢欢喜喜把他盼了回来,凄凄凉凉人已老了头发已斑白。

听者:犹言听着。 期程:起程日期。 丢丢抹抹:修饰打扮。 “唱到阳关”二句:《阳关三叠》是古代送别的歌。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后人送别时反复歌唱,称之为“阳关三叠”。阳关,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揉腮揽耳:形容内心不安,慌乱的样子。呆答孩:发呆的样子。 “雁杏鱼沉”二句:古代有雁足系书和鱼腹藏书的传说,“雁杳鱼沉”形容书信全无,音讯渺茫。 “娇模样”句:《盛世新声》、《词林摘艳》、《乐府群珠》中均作“娇模样甚实曾丢抹”。丢抹:即丢丢抹抹,梳妆打扮之意。 谁曾:何曾。 绷曳:勉强支持。 一百五日:即寒食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距上一年冬至日,刚好一百零五天。 二十四夜祭灶:旧俗,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三)日夜间祭“灶王爷”。 笃笃寞寞:周旋、徘徊。 咨嗟:叹息。

刘庭信共作同曲调同曲题曲作十二首,《双调·折桂令·忆别》这三首是组曲中的第二、三、四三首。组曲中只有第一首以“想离别怎挨今宵”开篇,其他各首的开头一句均是“想人生最苦离别”。咏唱离别之苦是整个组曲的主旨。此三首中前一首描写了离别时依依难舍的情景,将离去的人和要留下的人,表情和语言都栩栩如生。第二首主要描写少妇的心理活动。离别对于古代女子来说,痛苦和忧虑往往更多一层。担心丈夫变心,遭受被抛弃的命运,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心情。这首曲中少妇对即将离别的丈夫的叮咛。既缠绵依恋,又爽利泼辣,从中可看出少妇的性格特点。第三首主要写分别后女子寂寞艰苦的生活和凄凉苦闷的心情,描写得神情并茂。这个组曲特色鲜明,通过大量增加衬字,大量使用俗语大量运用叠字,使作品很富生活气息,也增强了表现力。

刘庭信

刘庭信 元代散曲作家。益都(今山东)人。原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黑而长,人称"黑刘五"。为南台御史(一说湖藩大参)刘廷□从弟。生卒年不详。《录鬼簿续编》说他"风流蕴藉,超出伦辈,风晨月夕,惟以填词为事。"刘庭信的作品以闺情、闺怨为主,题材比较狭窄,但是在当时却很有影响。

猜你喜欢

金城四面柳为营,此日征西路再经。

忆昔仅能高咫尺,如今端可拂青冥。

清眸渐隔花中雾,绿发俄悬镜里星。

功业未成多少事,攀枝挽叶泪淋零。

()

一年最好中秋月,岂谓今年两见之。玉宇洗空如有待,冰轮出海本无期。

尧阶影展新蓂叶,蟾窟光添古桂枝。举酒向天还酹月,年年初度得如斯。

()

偶贪禅宇静,补被到深要。

夜榻僧同话,寒檐客自吟。

窗明疑积雪,树黑泽常阴。

犹恨匆匆出,丁宁约重寻。

()

未必钱园似翟园,翟园窠木最宜看。

茂松亭下偏明眼,矮桧平铺翡翠盘。

()

陇头征戍客,寒多不识春。惊风起嘶马,苦雾杂飞尘。

投钱积石水,敛辔交河津。四面夕冰合,万里望佳人。

()

天台春色闹鸳鸯,洞口胡麻饭颗香。轻薄桃花随水去,转教飞絮伴刘郎。

()

信美非吾土,三吴一水中。

亭高望已极,舟入去无穷。

朝市知安在,湖山信有功。

遨游逐凫鸭,饮食数鱼虫。

波浪喧朝夕,梅烝变绿红。

逢人问京洛,去国长儿童。

同舍情相接,邻邦信屡通。

相邀欲相过,道里讯溪翁。

()

离别奈情何,江楼凝艳歌。蕙兰秋露重,芦苇夜风多。

深怨寄清瑟,远愁生翠蛾。酒酣相顾起,明月棹寒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