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名园记

洛阳名园记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央,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徵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徵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徵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徵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挟(xié):拥有。 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 五季:指五代十国时期。

《洛阳名园记》是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撰成。《宋史·李格非传》云:“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

李格非

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女词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琦传》)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

猜你喜欢

黄金无限不须成,欲塞河流要负薪。谁识望仙宫里事,只因荡漾阿娇春。

()

尝哦坡老诗,未识柯山坞。

想像亦好园,规摹自渠取。

()

建水千峰外,春城送独归。雨花飘别酒,津柳拂行衣。

剑浦孤帆远,闽天一雁飞。到家应几日,书信莫令稀。

()

漠漠春云暗钓台,云拖雨脚过山来。客中心事深于海,小立东风看落梅。

()

醉醉。醉击珊瑚碎。花花。先借春光与酒家。
夜寒我醉谁扶我。应抱瑶琴卧。清清。揽月吟风不用人。

()

子方簪笔侍丹墀,忧国忘家世所知。

三谏未终先窜逐,一身虽贱系安危。

火中圭璧含真彩,雪外杉松挺直枝。

荆楚秋风共谁语,劝君频访贾生祠。

()

时序催人易白头,端阳怀古客添愁。

朱符不写湘累恨,角黍难包楚国羞。

记节何妨斟蚁酒,夺标无复见龙舟。

高歌思远楼前路,掩雨珠帘今在不。

()

番湖风静水无波,此日曾乘画舫过。万顷天光澄素练,一拳山色涌青螺。

朗吟赤壁苏仙赋,閒和沧浪孺子歌。佳胜经行宜纵览,应知清兴倚篷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