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书。宋代。苏洵。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 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 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 新造势尚弱,胡为力未衰。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 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 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 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 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歧。 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 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 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 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攲危。 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古器合尺度,法相应矩规。 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虞柳岂不好,结束烦絷羁。 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 一车会百木,后斤斧易为。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 谁知忠义心,馀力尚及斯。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经时涉塞意难论,乍见春风入烧痕。不道平章亭子畔,数枝红药向人繁。
中丞公以芍药花数本见寄。明代。戚继光。 经时涉塞意难论,乍见春风入烧痕。不道平章亭子畔,数枝红药向人繁。
林里栖精舍,师行亦有缘。孤灯寒照雨,群峭碧摩天。
风递幽香出,吟惊宿鹤迁。未能先隐迹,常愿奉金仙。
留宿丹霞。宋代。凌云。 林里栖精舍,师行亦有缘。孤灯寒照雨,群峭碧摩天。风递幽香出,吟惊宿鹤迁。未能先隐迹,常愿奉金仙。
摇落空林夜,河阳兴已生。未辞公府步,知结远山情。
高柳风难定,寒泉月助明。袁公方卧雪,尺素及柴荆。
酬郑侍御秋夜见寄。唐代。皇甫曾。 摇落空林夜,河阳兴已生。未辞公府步,知结远山情。高柳风难定,寒泉月助明。袁公方卧雪,尺素及柴荆。
春风满面。是胸中春意,与春相见。不醉陶然,无人也笑,况是一年清宴。
宁儿挽须学语,爨妇举杯重劝。道惟愿。贫常圆聚,老常康健。
□□□□□,二十七年,世事经千变。今是昨非,春风花柳,消尽冰霜残怨。
门外晓寒犹浅。门上垂帘休卷。灯花软。酒香浓趁歌声,试轻轻咽。
喜迁莺 乙亥元日。元代。刘因。 春风满面。是胸中春意,与春相见。不醉陶然,无人也笑,况是一年清宴。宁儿挽须学语,爨妇举杯重劝。道惟愿。贫常圆聚,老常康健。□□□□□,二十七年,世事经千变。今是昨非,春风花柳,消尽冰霜残怨。门外晓寒犹浅。门上垂帘休卷。灯花软。酒香浓趁歌声,试轻轻咽。
须信此心元有性,苦将浊酒破人愁。旧愁未解新愁至,团扇因何怯去秋。
感秋扇五首 其一。宋代。张侃。 须信此心元有性,苦将浊酒破人愁。旧愁未解新愁至,团扇因何怯去秋。
太霞高馆洞天遥,东接兰津十二桥。岩壑尽衔沧海气,楼台常对赤城标。
云烟五色春相丽,金碧诸山夜自朝。仙令怪来工制锦,真阳人喜得王乔。
为周明府太霞洞天卷题。明代。李攀龙。 太霞高馆洞天遥,东接兰津十二桥。岩壑尽衔沧海气,楼台常对赤城标。云烟五色春相丽,金碧诸山夜自朝。仙令怪来工制锦,真阳人喜得王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