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 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算子 ·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後片五仄韵。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後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此词咏伤春伤别,构思新颖。其略去送别情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起首便着眼于山水,用作两譬:水是横着的眼波,山是皱着的眉头,将离人的形象放得无穷大,强调伤心人面部表情的痛苦,无以复加。三、四句则紧承以上二喻作进一步的形象强调:行人去的地方,正是“眉眼盈盈处”,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对前文透漏的形象信息作反馈扫描,强化意象符号的特指意蕴,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特色。 下阕将“送君归”与“送春归”绾合,忽生“到江南赶上春”的奇想,复叮嘱“千万和春住”。无理之理,一扫万古惜春佳句为空。此种语意,此种境界,均未曾为人道着。宋胡仔认为末二句是用黄山谷“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语意(见《苕溪渔隐丛话後集·卷三十九》),恐怕失考。因为王观登第那年,黄庭坚才十二岁,如果王观二十岁登第,也比山谷大八岁,王观不可能模仿黄山谷。

王观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  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  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猜你喜欢

甘滋南北共传誇,栽接还如老圃家。谁谓交梨非外奖,因君浇灌已萌芽。

()

我闻昔桃源,民风近无怀。兹山亦深窈,中有读书斋。

但绝车马迹,不惜云烟埋。旁围靡靡山,上荫高高槐。

聊以永今朝,得酒从无膎。

()

清婉浑非铁石姿,故家别调合传衣。华风不疗春痕瘦,可是工夫不造微。

()

几度清游溪上亭,更于何处觅仙灵。一庭花落黄金粟,千里山开绿玉屏。

人世可怜春又老,客乡相见眼偏青。草堂久望高车过,日日柴扉不敢扃。

()

遡风绣节洞庭滨,作噩重逢未识真。

不谓颓龄来岭海,乃承华武接星辰。

公捐累印轻於叶,我愧满襟皆是尘。

从此庙堂医国去,好留肘后遗陈人。

()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空尘迹。连天草树,暮云凝碧。

()

七宝香台倚素秋,酒阑清切听箜篌。八千里外人如梦,月色经年不上楼。

()

儿骑牛,儿骑牛。两牛渡水当中流,一牛带犊临沙洲。

沙洲泥深没牛足,中流浪高拍牛腹。长绳坠手衣裹身,前者起顾后俯伏。

牛背攲倾不自由,谁云稳比万斛舟。待儿出险走平地,画图忽落东海头。

东海头,饭牛之子曾封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