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 章表

文心雕龙 · 章表
夫设官分职,高卑联事。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故尧咨四岳,舜命八元,固辞再让之请,俞往钦哉之授,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然则敷奏以言,则章表之义也;明试以功,即授爵之典也。至太甲既立,伊尹书诫,思庸归亳,又作书以赞。文翰献替,事斯见矣。周监二代,文理弥盛。再拜稽首,对扬休命,承文受册,敢当丕显。虽言笔未分,而陈谢可见。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
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章者,明也。《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表者,标也。《礼》有《表记》,谓德见于仪。其在器式,揆景曰表。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按《七略》、《艺文》,谣咏必录;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然阙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布在职司也。
前汉表谢,遗篇寡存。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左雄表议,台阁为式;胡广章奏,天下第一:并当时之杰笔也。观伯始谒陵之章,足见其典文之美焉。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至如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琳禹章表,有誉当时;孔璋称健,则其标也。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制巧,随变生趣,执辔有馀,故能缓急应节矣。逮晋初笔札,则张华为俊。其三让公封,理周辞要,引义比事,必得其偶,世珍《鹪鹩》,莫顾章表。及羊公之辞开府,有誉于前谈;庾公之《让中书》,信美于往载。序志联类,有文雅焉。刘琨《劝进》,张骏《自序》,文致耿介,并陈事之美表也。
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既其身文,且亦国华。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策,骨采宜耀:循名课实,以文为本者也。是以章式炳贲,志在典谟;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浅。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屈,必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子贡云“心以制之,言以结之”,盖一辞意也。荀卿以为“观人美辞,丽于黼黻文章”,亦可以喻于斯乎?
赞曰∶
敷表降阙,献替黼扆。言必贞明,义则弘伟。
肃恭节文,条理首尾。君子秉文,辞令有斐。
()
国家设立官职,分掌职务,位子有高低,事务互相关联。天子戴着王冠听理政务,诸侯众官穿着礼服朝见天子。臣子向天子敷陈进奏治理国家的各种意见,君主以其功效来明确验证其意见是否有效。所以唐尧咨询四方诸侯的长者,虞舜任命八位有才德的贤人,臣下有坚辞和再辞的请求,君主有谨慎从事的委任,这些都是在朝廷上口头陈说,不用书面陈述。用口头语言来陈述自己的各种政见主张,就是章表这种文体的意义;明白考察它的功效,就是赐授爵位的典法了。到了殷代太甲即位,伊尹便作《伊尹训》来劝诫他;后来太甲在流放中想到了道义,伊尹请他回到亳京继位,伊尹又作《太甲》赞扬他。用文章来帮助君王,发扬优点,去掉缺点,从这里可以看到了。周代向夏商两代借鉴,讲究文辞言理的礼仪越来越丰富了。召虎接受天子的赐礼时说:“召虎叩头及地来拜谢,称赞颂扬天子的美德。”晋文公在接受天子策命时感谢说:“我重耳怎敢担当如此重大美好的授命!”他们虽然都是口头答谢,并没有口头、书面的区分,但是陈述表示感谢的内容也可以看到了。 到战国时代,没有改变古代的仪式,用文辞向君王陈说事情,都称做上书。秦朝初年规定制度,改称上书叫做“奏”。西汉初年制定礼仪制度,则把群臣给天子的上书分为四种:一叫章,二叫奏,三叫表,四叫议。章是用来谢恩的,奏用来检举弹劾罪状,表用来陈述事由情理,议用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章”,就是彰明的意思。《诗经》说:“银河彰明在天上”,就是说光彩明亮。如它在有文采的物上,赤和白叫章。“表”,就是标明的意思。《礼记》有《表记篇》,说的就是品德可以从仪表上看出来。如果在器物上,那测量日影以计算时间的仪器就叫表。“章”和“表”的称呼,大概是从这里来的。按照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连歌谣咏文等民间歌谣都必须收录,章、表、奏、议这些作品乃是经理国家大事至关重要的文件,却为何遗缺不加记载呢?这是按照旧章程,把它们分散在各个主管部门的缘故。 西汉的章表,传下来的很少。到了东汉,实行考察选举孝廉的制度,被推举的人必须考试做章、表、奏、议的文章。左雄写的章表奏议,尚书台用作标准;胡广应试的章和奏,被称为天下第一。他们写作的章、表、奏、议,都是当时杰出的作品。看看胡广的《谒陵》这篇“章”的作品,完全可以看到他典雅之作的美好。以前晋文公接受周天子册封,辞让了三次才接受册封,所以曹丕辞让汉献帝禅让帝位的章表也以三次为限。曹操说作表辞让不一定要超过三次,又说作表不得文辞浮华。因此魏国初期的表章,叙述事件都要求实在,如果要以绮靡华丽来衡量它们,那就算不上是完美的作品了。至于孔融的《荐祢衡表》,气势昂扬,文采飞腾;诸葛亮辞别后主北伐的《出师表》,鞠躬尽瘁的思想表达充分而文辞流畅。虽然这两篇作品在质朴和华彩上用意不同,写作的旨意目的不同,但都是杰出的作品。陈琳、阮瑀的章表,在当时很有声誉;曹丕称赞陈琳的章表很是刚健,那也是章表的榜样。陈思王曹植的表,是群才中的佼佼者。看看他的作品,内容丰富而声律协调,文辞清新而情志显露,感应事物制成巧妙,随着事物感情的变化而旨趣横生。这是因为他写作文章像驾驭骏马一样,才力多余就可以随心所欲,所以不论缓慢行走或急速奔驰,都能应声合拍。 到西晋初年的章表,张华是最有才华的。他三次辞让晋封壮武郡公的表文,情理周到,文辞扼要,引述古义,比譬事理,都必须求得对偶。当世和后世的人们,都看重他的《鹪鹩赋》,没有谁知道他的章表也写得好。到羊祜的《辞开府表》,从前谈论的人都称誉它,庾亮的《让中书令表》,确实比以前的章表美好。他们的表都叙述情志,联系事类,而且颇有雅致的文采。刘琨的《劝进表》,张骏的《自序》,文辞精致,义理光明正大,写得很有骨气,都是陈述国家大事的优秀章表。 推究章、表的作用,是用来对答和宣扬天子的恩德,表明内心的情意。它既表明了自身的文采,而且也显示了国家的荣耀。章是送进宫阙谢恩的,文章的风格和规范应该明白晓畅;表是用来陈述策略的,文章的骨力和文采宜于昭著显示。依循章、表的名称要求它的实质,是以有文采作为根本的。所以章的体制明显光耀,立意在于学习经典;使其扼要但并不简略,明显但不肤浅。表的体制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内容的真情和假意多次变化,一定要用正确的意义来宣扬它的风力,用清新的文辞来显示它的色彩。但是,写得真诚恳切的章、表,文辞都是由内心的真诚的感情所支配;写得浮华奢丽的章、表,思想感情都被辞藻所掩盖。文辞一定要繁简合适,华丽的形式和真实的内容相当,音调流美,那就算合乎做章、表的规则了。子贡说:“用心意来制定言辞,用言辞来表达心意。”这是为了使语言文辞和内容意义统一。荀卿认为:“用善意美好的言辞来说服人,比穿漂亮的衣着来说服人好。”也可以用来比辞意一致吧! 总结:陈进的章表送上朝廷,向帝王贡献善意规谏过错。言辞必须要正确明白,道理意义要宏大光伟。态度要严肃文辞合礼节,从头到尾都有条有理。士人君子拿起笔杆,文辞言令注意华美。

垂珠:古代帝王的冠上有板,板前垂有十二丝绳系着玉珠。听:听政,听取臣子的报告。 敷:陈述。奏:进。 舜:帝舜。八元:古代传说中的八位贤人。 俞:允,许可。表示同意、肯定的应答之词。钦:敬佩。 书翰:文章。翰,笔。 典:法。 伊尹:成汤的大臣。太甲继位后不明智,伊尹将其流放。三年,太甲悔过,伊尹请他回亳京复位,作《太甲》三篇赞美他。 献替:献可,献进好的。替否:去掉否定的。献,进;替,去、废。这句指帮助帝王发扬正确的,克服错误的。 监:借鉴。二代:指夏、商二代稽首:叩头及地。对扬:对答宣扬。休命:王的美德。休,美。 丕:大。显:显耀。 品:类。 “为章于天”:见于《诗经·大雅·械朴》,是写银河的。章,彰明,意为银河是天的“文章”。 礼:《礼记》。表记:《礼记》中的一篇。 器式:器物的样式,可以作标志。式,法。 揆(kuí)景:按照日影测量时间的仪器,引申为度量、测量。揆,量。景,同“影”,日光。 七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的古籍目录。《艺文》:即《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依据《七略》编的古籍目录,里面记录了各地歌谣若干篇。 阙:缺。纂:编纂,指收集材料编书。 后汉:东汉。察举:地方上推举人才,东汉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台阁:尚书台,掌管章奏的机关。 伯始:胡广的字。作有《谒陵》,今不存。谒,进见;陵,陵墓。 汉末让表:指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而曹丕辞让的表。 断:截止。 曹公:指曹操。曹操话无可考。 未足美:不够美好。 孔明:诸葛亮的字,有《出师表》,今存。后主:蜀后主刘禅,刘备之子,刘备为先主。 琳:陈琳。瑀:阮瑀。二人均东汉末作家。曹丕《典论·论文》说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陈思:陈思王曹植。 辔(pèi):马缰绳。 张华:西晋初作家。俊:才智过人。 鹪鹩(jiāo liáo):即《鹪鹩赋》,张华的成名之作。鹪鹩,鸣禽类小鸟。 庾公:指庾亮,西晋文人。晋明帝提拔他为中书监,他写了《让中书令表》辞让。中书:中书省长官。 张骏:十六国时前凉国主、作家,有《请讨石虎李期表》。 耿:光明。介:正大。 表:作“者”。 身文:《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自身;文,文采,指文化素养。 造阙:到达宫门。造,到达。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指朝廷。 骨采:骨力。 贲:装饰。 典谟:《尚书》有《尧典》《大禹谟》等篇,这里泛指经典。 情伪:真伪。 文屈:指感情为文所支配、掌握。 子贡:姓端木名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左传·哀公十二年》载,鲁哀公和吴王相会,吴王请求结盟,哀公不想结盟,叫子贡回答说:“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指心要合于义,言要缔结信约。这里是借用,意思稍变。 荀卿:即荀子。《荀子·非相篇》:“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黼扆:原意是古代帝王座后的屏风,上面刻有斧形花纹。这里指天子。 秉文:作“秉笔”。秉笔:即拿笔作文。 斐:有文采的样子。

《章表》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二篇,论述章、表两种相近的文体。本篇所论章、表,和以下两篇所论奏、启、议、对等,都是封建社会臣下向帝王呈辞的文体。这类文体,历代名目繁多,且不断有所变化。以上几种,是先秦到魏、晋期间几种常用的文体。

刘勰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猜你喜欢

君不见邯郸邑令昔好奇,强指金灯花作芝。得非美瑞世罕见,遂假凡草相漫欺。

君家闻有真三秀,近出高楹照檐霤。不须仙客费耘锄,协气蒸成自荣茂。

信知为善来嘉祥,得此上药扶年长。庭阶令子映兰玉,要使如芝冠众芳。

()

不是心,不是佛,

不是物。与君打破精灵窟,

簸土飞扬无处寻,千山万山突突兀。

()

春深燕子绕朱楼,绝代才名此胜游。欲吊灵均无限恨,雨花烟草路悠悠。

()

倚风晴缆着烟莎,一抹斜阳白鸟过。

脱手簿书无半点,细翻黄卷课龟罗。

()

淮上相逢得胜游,水边乡落水边洲。每怜酒旆能留客,长恐秋风便解舟。

十载穷通重把手,两朝今古一回头。金明且看春波绿,共我忘机子与鸥。

()

学道本屡空,所积岂为贫。

我生无长物,有辄恐累身。

挟块公子伯,陶土帝者仁。

可惜水玉姿,下与瓦砾亲。

吾子泮林旧,文采含青春。

江湖挹余波,谓此席上珍。

方正自温润,玉德如其人。

潦倒竟何用,厚德山岳均。

愧非笔札才,不堪演丝纶。

三召已三逐,琬琰甘猥法抆拭置前列,

濯以天汉津。斯文傥未丧,

六经要铺陈。大易伏羲祖,

春秋丘明臣。琢磨三益友,

几案增日新。定非注虫鱼,

与世忆凤麟。

()

禀化凝正气,鍊形为真仙。忘心符元宗,返本协自然。

帝一集绛宫,流光出丹玄。元英与桃君,朗咏长生篇。

六府焕明霞,百关罗紫烟。飙车涉寥廓,靡靡乘景迁。

不觉云路远,斯须游万天。

()

山田一雨稻初苏,村景宜添七月图。鸡犬惊喧官牒下,农忙时节隶催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