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

书论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
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大抵作书必须用心思索,我看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很有功力,我担心子孙们不能记取,故作此文,记述并加以讨论。 书法,贵在平正安稳。首先要会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大凡写一字,或类似篆籀,或类似鹄头;或有如散隶,或近似八分;或者如虫食木叶,或者如水中蝌蚪;或者如壮士佩剑一样雄健有力,或者如妇女一样婉媚纤丽。书写要先构筑筋力,然后才可装束,必须注意安详温雅,疏密相间。作点画须悬手,作横画收笔时要先下按,然后拖笔出锋。每写一字,要用多用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下笔又如篆籀;有的竖画如深林乔木,屈折之画又如钢钩有力;有的落笔尖如枯秆,竖画收笔细如针芒;有的转侧之势如飞鸟坠空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转弯激来。一字中,纵横笔画要相关联;一行中,上下之间要连气通声,最要紧的是注意存筋骨藏锋毫,隐灭笔锋毫端的痕迹。用尖笔须落锋浑然天成,不使毫露显得漂浮怯弱,用新笔要俊朗出众如有神明,不必过分计较一点一画的瑕疵。每写一个字都要吸收各种书体的笔法,写整幅字,就要每个字都各有笔意,切忌相互雷同。纸质柔软的,用硬毫,纸质硬的,则用软毫。强弱不当就会导致笔法蹉跌,失势不合。 凡作书贵在沉稳庄静,立意在动笔之前,写字在动笔之后,未写之前,构思就已成熟了。但下笔仍然不要着急,这是为什么呢?笔是将军,所以须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为什么呢?心是箭锋,箭发出去不要迟缓,迟缓则中物不深。字有缓急,那么,在一字中,缓急又体现在那里呢?如“乌”字,下笔一点,就要点得急,接下去的横直笔就要缓慢,最后一钩出锋也要迅疾有力,这种急与缓的安排,也正是为了体现“乌”字的体势形态。每逢作书要多迟少急,多曲少直,多藏少出,多起少伏,这才是书法。如果纵笔急忙牵引束裹,乍看好像是书法作品,久一回味就感觉毫无笔力了。用笔着墨方面,不要超过十分之三,免得浸墨太深使毫弱无力。墨要和松节一道研磨,越是耐磨的墨当然越好。

玄妙:深奥微妙。 伎:通“技”。 通人:谓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 志士: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 存思:用心思索。李斯等论笔势:相传秦相李斯曾著《笔妙》论势:“书之微妙与道合,然篆籀之前不可得而闻矣。” 叙:记述。 篆籀:篆书及籀文。籀文,周代文字,即大篆。 鹄头:大雁的头。相传古代的一种书体。 详雅起发:详雅,安详温雅。详,通祥。起发,出发。开始提笔写字。 绵密疏阔相间:谓稠密开阔相间隔。指字的结体及章法安排,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乃为佳作。 上尖如枯秆:上头尖锐像枯瘦的秸秆。 下细若针芒:下边细如针尖。 爽爽若神:爽爽,俊朗出众的样子。意为俊朗清新若神明气爽。 瑕玷:玉上的斑点或裂痕,比喻小毛病。 虚纸:柔弱的纸。 强笔:毫毛强硬的笔。 蹉跌:失势,相差。 不入:不合。 直笔:即纵笔,指用笔急率。 著墨不过三分:著墨不得超过三分。此意为着墨处不过笔十分之三,当保持笔毫的强力。 松节:松树结疤。因其中含有油脂,可使墨色更有光泽。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猜你喜欢

门前车马走尘埃,偶到东园眼暂开。

鳌岭凤池人去后,不知载酒又谁来。

()

前日丛篁苦蔽溪,祇今檐与四山齐。裴回有句不能吐,要与乘凉一杖藜。

()

几年游璧水,一旦候金扉。敕赐骑骢马,人看著锦衣。

天连枫陛晓,霜借柏台威。此际如相忆,毋令尺素稀。

()

亹亹我皇,配天垂光。留精日昃,经览无方。听朝有暇,延命众臣。

冠盖云集,樽俎星陈。肴蒸多品,八珍代变。羽爵无算,究乐极宴。

歌者流声,舞者投袂。动容有节,丝竹并设。宣畅四体,繁手趣挚。

欢足发和,酣不忘礼。好乐无荒,翼翼济济。

()

兰浦停舟兴未孤,花田累累接平芜。烟波凭吊推高士,冰雪丰神认藐姑。

潦倒客星贪夜饮,光芒剑气逼云衢。珊瑚出水原因网,未必能閒是魏珠。

()

一得高僧论,归途落日中。

鸠筇迎霁月,渔笛唤凉风。

是象渐欲暝,有生能不空。

迷心如可悟,身世付秋蓬。

()

青山横白云,野色极潇洒。

见者必属目,实相在其下。

此翁强健时,门外无车马。

夫岂固绝交,欲与无可者。

独我时扣关,辞色颇相假。

玄禅到佛祖,妙句近风雅。

万事已陈迹,哀思泪盈把。

即之不复见,去之不忍舍。

优婆塞何为,酌水日奠斝。

三径草易荒,悲风绕松槚。

()

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

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