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辛温)桂枝三两(辛热)芍药三两(酸寒)细辛三两(辛热)大枣二十五个(甘温)通草二两(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
有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升麻一两一分(甘平)当归一两一分(辛温)知母(苦寒)黄芩(苦寒)萎蕤(甘平)各十八铢石膏(碎,绵裹,甘寒)白术(甘温)干姜(辛热)芍药(酸平)天门冬(去心,甘平)桂枝(辛热)茯苓(甘平)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辛热)黄连(苦寒)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苦寒)黄连(苦寒)黄柏(苦寒)秦皮(苦寒)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猜你喜欢

蜀江久不见沧浪,江上枯槎远可将。

去国尚能三犊载,汲泉何爱一夫忙。

崎岖好事人应笑,冷淡为欢意自长。

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千年古木卧无梢,浪卷沙翻去似瓢。

几度过秋生藓晕,至今流润应江潮。

泫然疑有蛟龙吐,断处人言霹雳焦。

材大古来无适用,不须郁郁慕山苗。

()

早弃浮屠学缀文,争知命薄第难登。

行吟月下敲门句,气味依然不脱僧。

()

台上炉香袅翠烟,云间风驭已翩翩。吾皇奉道明灵降,惟德从来可动天。

()

凉风动高梧,哀蛩响幽咽。欹枕不成眠,揽衣长叹息。

瞻彼连枝树,茏葱经岁月。视彼林间鸟,众雏长比翼。

嗟我雁行违,迢遥望冀北。再拜送君行,欲语心戚戚。

惜昔别姊时,回肠几碎裂。驰驱二三载,神魂日飞越。

幸得重聚会,承欢两无极。倏忽数年间,又当远离别。

离别复何言,泣涕沾胸臆。君今六翮振,翱翔自安适。

而我若梁燕,秋至催归急。焉能避风尘,稳住雕檐侧。

身世等浮云,劳逸讵能测。自今一挥手,何时见颜色。

努力慰亲心,此躯保金石。

()

粉围万雉拱宸居,新邑由来草创初。省署朝衣杂狸鼠,市廛人迹混龙鱼。

望时已近行难到,在处皆宽住似疏。草舞南风半黄碧,客窗幽坐恰便书。

()

吹箫载酒少年游。曾倚江南苏小楼。憔悴天涯不自由。

怕凝眸。送尽征鸿字字愁。

()

穜稑旱欲杭,蒺藜秋向荣。

哲匠轸民瘵,慨此疚魂明。

蓐收正秋敛,肥{左虫右遗}何纵横。

仰霄暩蟾曜,聆垤伫鹳鸣。

彼美玩华光,芳樽酌兰生。

崇榭歌窈窕,秀质罗辎軿。

节序孰不欢,宅生念匪轻。

同袍正焦灼,对酒何忍倾。

恤喜限惛智,同兹感阴晴。

淰淰山云起,策策林飚惊。

企彼天瓢润,弭此农槔声。

崇情发翰墨,赏心谢筹觥。

溥泽乃夙念,穹爵岂所营。

荣贱有异分,感兹友岩耕。

()

蒹葭缭绕带胥塘,百里沿洄笠泽长。新水浮天舟浩荡,远山沉日树苍凉。

风烟西去堪乘兴,鸡犬中流别有乡。咏得鲈肥人脍玉,自敲渔榜答沧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