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三首

七哀诗三首
【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其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馀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
【其一】 都城长安混乱无序,如狼似虎的董卓构成了这场祸乱。 离开了居住多年的中原地带,托身来到南方的荆州避难。 亲戚对我表示悲伤,朋友攀着我的车辕告别。 出门映人眼帘的,是白骨累累的大平原。 路边有一个饥肠漉漉的妇女,正把亲生的婴儿放进草丛中丢弃。 她虽然回头听到了婴儿的号哭,但还是挥泪毅然离去。 「我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死,我母子两人都保全怎么可能呢!」 我赶紧策马离开此地,不忍心再听到饥妇的哭诉。 向南边走过汉文帝的陵墓,回头眺望混乱中的长安城。 这时候我纔理解了写《下泉》诗的作者的心情,想到这里不由自主地叹息起来。 【其二】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馀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其三】 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象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这就象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请不要与我们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七哀诗:汉乐府中不见此题,可能为王仲宣自创。七哀,表示哀思之多。六臣(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吕向)注《文选》吕尚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都城。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初平元年(190年)春,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 无象:混乱得不成样子。象,法度。 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初平三年(192年)五月,李、郭等人合围长安,六月入城,烧杀掳掠,城中死者万馀人。 遘(gòu)患:作乱。遘,通“构”,构成。 中国:京师。帝王所都为中,故古称京师为中国,这里指长安。 委身:一作“远身”。 荆蛮: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荆州在南方,故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景升曾受学王仲宣祖父畅,与王氏是世交,所以仲宣去投奔他。 追攀:攀车相送。依依不捨的情状。 蔽:遮蔽,遮盖。 弃:丢弃。 顾:回头看。 号泣声:指弃儿的啼哭声。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句:此句是“饥妇人”的话,意思是:连自己也不知身死何处,又怎能两相保全呢?完,全,保全。 驱马弃之去:指诗人自己,因不忍看此惨象,连忙策马走开。 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之一,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连同其后的汉景帝时期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所以王仲宣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岸:高原,文帝陵因山起陵,建于原上。 悟:领悟。《下泉》,《诗经》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喟(kuì):叹息。 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溯(sù)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溯,逆流而上。 岩阿(ē):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阿,山丘。 增重阴:更黑暗。 裳袂:下衣裙和上衣袖子。袂,袖子。 摄:整理。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 壮:盛,指忧思深重。 难任:难以承受。 更(gēng):经历。 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当迟:胆敢迟缓。 亭燧(suì):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逃难的人。 反:同“返”,返回。 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兹:此,这里。 蓼(liǎo)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谘:同“咨”,征询、商议。

《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仲宣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猜你喜欢

我闻痛心兼疾首,终夜徬徨绕床走。同为赤子保无方,断肠愧赧惟引咎。

传闻此番知大义,曾助王师歼丑类。有功不赏祸太奇,发指凶残频坠泪。

天地好生伤太和,况复皇恩浩荡多。化外何曾有征伐,生成遍德伏巢窝。

何物莠民敢戕害,罄竹难书其罪大。从来拓土与开疆,岂可编氓私越界。

拟议爰书申大义,当事震怒从严治。分檄奔驰文武官,机宜良策飞宣示。

宣示恩威孰敢违,先驱狼虎解长围。摧城撤屋散其党,还尔土田亦庶几。

仍彰国典警奸宄,罚不及众罪有归。

()

不教湖上怀西子,胜似西湖。沙岸回纡。碧水青天上下虚。

且持短棹闲摇去,细柳风馀。白藕花疏。明月清光水面铺。

()

日日溪头看好山,尘嚣无一可相关。

梅花未必能如我,花谢花开未得閒。

()

落日照松关,高僧不在山。瀑潆增活趣,云老挹苍颜。

草石纡回次,轩窗杳霭间。但能捐鄙陋,终日听潺湲。

()

两袖飘飘恍欲仙,半醒半醉酒明船。太虚一室都无碍,皎月凉风石上眠。

()

未得长风送客舟,老天留我作清游。三吴好景归诗卷,万里长江入酒瓯。

老马能谙南北路,閒鸥不识古今愁。明朝又跨双黄鹤,直到金山最上头。

()

累荐贤良皆不就,家近陈留访耆旧。韩康虽复在人间,
王霸终思隐岩窦。清冷池水灌园蔬,万物沧江心澹如。
妻子欢同五株柳,云山老对一床书。昨日公车见三事,
明君赐衣遣为吏。怀章不使郡邸惊,待诏初从阙庭至。
散诞由来自不羁,低头授职尔何为。故园壁挂乌纱帽,
官舍尘生白接z5.寄书寂寂於陵子,蓬蒿没身胡不仕。
藜羹被褐环堵中,岁晚将贻故人耻。

()

一枝夭矫摩云操,三尺光芒报国心。

易水歌残声杳杳,□□月落夜沉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