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

译文

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注释

愚溪北池:在愚溪钴鉧(mǔ)潭北约六十步。池水清澈,冬夏不涸。池水沿沟流入愚溪。

宿云:昨夜就有的云。

洲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

村坞(wù):村庄,多指山村。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予:我。

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

宾:指眼前景。

主:作者自指。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创作背景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也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的第五年。柳宗元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于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几年来,他遭受的打击接踵而至,“国忧加身愁”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许多诗文中抒发胸中愤懑。

  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读这首诗时,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而读出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的信念,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猜你喜欢

芳菲触目已萧然,独著金衣奉老仙。

若占上春先秀发,千花百卉不成妍。

()

通都罗华阁,晓日照曈昽。相与游侠儿,畋野跨青骢。

轮蹄交道路,车盖矫蛟龙。一技未及展,暮景起天空。

弱质摧蒲柳,晚岁彫芙蓉。此生多掩忽,孰能策始终。

还山采丹药,仙侣不时逢。

()

梅雨阴阴逼署清,论文散帙有馀情。最怜黄鸟如相识,日送枝头唤友声。

()

危栏空阔上,牛斗转天心。

为底常无寐,频来故独临。

船声终夜静,楼影半河阴。

诗就忘工拙,随宜莫苦吟。

()

独乐园深昼掩扃,追趋今喜睹仪形。勋名北阙高卿月,宾从南州聚德星。

鸾鹤每依霞外咏,鱼龙长似镜中听。石虹湖上春应蚤,丰草崇兰满眼青。

()

凤翥何妨借棘栖,西江治谱正堪携。清风两世遗芝峤,白发孤舟下葛溪。

丞况可知廉似许,宦情犹信懒如嵇。蓝田自有徵书到,莫恋双松日品题。

()

人世仙家本自殊,何须相见向中途。
惊鸿瞥过游龙去,漫恼陈王一事无。

()

乱山嵬嵬雪扑天,云愁树寒寒无烟。大河欲冻不可越,路遥翅短无由前。

去年遇敌桑弧鸣,贼来不近曹阳城。交亲欲致范孟博,干戈怅阻孙子荆。

君今汲黯已卧守,河东季布必不久。斯饥正跻南山幽,维霰难蒙日在蔀。

东北苍生今凛冽,幸逢尧舜忍决绝。但须努力爱黎元,莫使弦歌负稷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