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枝头香满路。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
自摘霜葱宜荐俎。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帽堕笑凭纤手取。清歌莫送秋声去。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宋代。吴文英。 明月枝头香满路。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自摘霜葱宜荐俎。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帽堕笑凭纤手取。清歌莫送秋声去。
“明月”三句,叙秋景。“枝头香”,指桂花。此言明月照桂树,花香飘满路。词人见了眼前之景,忽然想起:如果接连刮起几天西风,那末树上的桂子将要被风吹得满地皆是。“花如雨”,指桂花落如雨点一样,此是类比。“倒映”两句,九日即景之词。言重九夜月亮像秦镜般高悬天空,秋高气爽,水边的白鹭受到月光的惊动,双双冲霄飞去。上片即景和韵。
“自摘”三句,述过节。言词人从自家菜园中摘来了比较干净、新鲜的青葱,适宜于作为重阳祭祀用的菜肴,装盆上供。词人说:只可惜已到了重阳节,我还没有搞到几盆应时的菊花啊!“帽堕”句,化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意境。两句言词人九日随俗登高,被山风吹落了帽子,他就笑着请同行佳人代他正冠。他登上高处,清歌一阕,更觉得碧天高远而空旷,但他希望,歌声不要随着秋声的离去而随之消失。此祝辞也。“清歌莫送秋声去”,是词人的衷心希望,因为秋天是万物收获的佳节,所以他不希望匆匆送走“秋声”。下片词人着重阐发自己对“秋声”的感受。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割肉犹堪遗细君,缁衣雅近石榴裙。篷窗静赏中秋月,书幌香霏午夜云。
卫国鱼轩归宋子,长安雁塔失刘蕡。井梧摇落凉风起,蓟北江南劳燕分。
感旧四首 其二。近代。方鹤斋。 割肉犹堪遗细君,缁衣雅近石榴裙。篷窗静赏中秋月,书幌香霏午夜云。卫国鱼轩归宋子,长安雁塔失刘蕡。井梧摇落凉风起,蓟北江南劳燕分。
瞥去门阑两换春,标规仍惬此来亲。能将官况为馀事,别有阳和到后尘。
衮衮何妨流水淡,纷纷谁数白头新。拟论一报归恩地,愧我犹为栾棘人。
赠吴伯玉二首 其二。宋代。刘弇。 瞥去门阑两换春,标规仍惬此来亲。能将官况为馀事,别有阳和到后尘。衮衮何妨流水淡,纷纷谁数白头新。拟论一报归恩地,愧我犹为栾棘人。
东风政摇荡,百鸟争春鸣。
长亭杨柳弱,广陌芳草平。
游子动行色,辛勤奔皇京。
利名悲末路,合散笑浮生。
望望陟前陂,陨涕空含情。
勉哉振长策,扶摇云翼轻。
次韵雍节夫留别。宋代。李若水。 东风政摇荡,百鸟争春鸣。长亭杨柳弱,广陌芳草平。游子动行色,辛勤奔皇京。利名悲末路,合散笑浮生。望望陟前陂,陨涕空含情。勉哉振长策,扶摇云翼轻。
江海十年几战酣,劫灰飞尽到耕蚕。乱翻文物想犹在,彫弊徵科恐未堪。
眼底兴亡即今古,胸中形胜欠东南。因君渐有扁舟兴,伫待清风洗瘴岚。
送人官浙西。元代。刘因。 江海十年几战酣,劫灰飞尽到耕蚕。乱翻文物想犹在,彫弊徵科恐未堪。眼底兴亡即今古,胸中形胜欠东南。因君渐有扁舟兴,伫待清风洗瘴岚。
帝力无私万国通,尚思寒谷待春风。欲将和气均天下,都在熙熙造化中。
艮岳百咏 敷春门。唐代。李质。 帝力无私万国通,尚思寒谷待春风。欲将和气均天下,都在熙熙造化中。
越客上荆舠,秋风忆把螯。
故烦分巨跪,持用佐清糟。
饮量宽沧海,诗锋捷孟劳。
甘餐饱觞咏,余事付钧陶。
吴正仲谪官得故人寄蟹以诗谢之余次其韵。宋代。王安石。 越客上荆舠,秋风忆把螯。故烦分巨跪,持用佐清糟。饮量宽沧海,诗锋捷孟劳。甘餐饱觞咏,余事付钧陶。
净刹枕城隅,溪光清且虚。僧閒对驯鸽,客至数游鱼。
岩气浮川上,林香生雨馀。南云虽可望,长与沃洲疏。
怀宣城会胜院二首 其一。唐代。胡宿。 净刹枕城隅,溪光清且虚。僧閒对驯鸽,客至数游鱼。岩气浮川上,林香生雨馀。南云虽可望,长与沃洲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