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笔三首·其三

纵笔三首·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

译文

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

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注释

祀灶:祭灶神,古代五祀之一。汉以前祀灶在夏天举行。后传说汉代阴子方腊日晨见到灶神,并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逐以腊日为祀灶日。旧时风俗多以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

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这里“膰”当动词“馈”,进食于人。

纵笔三首·其三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这首诗写诗人和儋州人民的深厚感情。起句写北方船只不到,儋州米价贵了起来,有“米珠薪桂”之慨。儋州当时耕种落后,产米很少,苏轼《和陶劝农六首》小序说:“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杭稻,不足于食。”所以“北船不到”,米价高涨是必然的。次句写在上述情况下,诗人半月不得醉饱,这也是实况,参看他在儋州的其他诗作可知。后二句写第二天是东邻祭灶之日,他们和诗人感情极好,会以祭品相饷。膰,本义为祭肉,这里作动词用,指送祭灶品,即送“只鸡斗酒”。“只鸡斗酒”,语出曹操《祭桥玄文》,切合祭品,用典精当。上二句写诗人自己的窘况,也写儋州的环境;后二句写诗人对邻人的信赖,从一件具体小事侧面反映他和儋州人民感情的深厚。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是以直截之笔写真率之怀。它直写诗人的渴酒思肉,直写对邻人送酒肉的期待,毫不掩饰,毫不做作,正如纪昀所评的“真得好”。诗写求酒肉,又写得这样真而不鄙。是否不鄙,就要看其“全人”,有待于“知人论世”了。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你喜欢

醉醉。醉击珊瑚碎。花花。先借春光与酒家。
夜寒我醉谁扶我。应抱瑶琴卧。清清。揽月吟风不用人。

()

子方簪笔侍丹墀,忧国忘家世所知。

三谏未终先窜逐,一身虽贱系安危。

火中圭璧含真彩,雪外杉松挺直枝。

荆楚秋风共谁语,劝君频访贾生祠。

()

时序催人易白头,端阳怀古客添愁。

朱符不写湘累恨,角黍难包楚国羞。

记节何妨斟蚁酒,夺标无复见龙舟。

高歌思远楼前路,掩雨珠帘今在不。

()

番湖风静水无波,此日曾乘画舫过。万顷天光澄素练,一拳山色涌青螺。

朗吟赤壁苏仙赋,閒和沧浪孺子歌。佳胜经行宜纵览,应知清兴倚篷多。

()

糟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自爱淳音含太古,谁传清溜入南薰。

秋风几共橙香注,晓月曾和鹤唳闻。我欲婆娑竹林国,洗空尘耳正须君。

()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惟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

九江使君何殷勤,千里遗我款识文。

夏匜商钟迄周鼎,良工模刻锱铢分。

先秦述作知渊源,相斯不绍嗟无传。

历载数千如昨日,人与宝器名俱镌。

使君雅尚心绝俗,考古稽疑如不足。

搜罗遐迩极闻见,附益之功思更续。

曾奉宣和乙夜观,万丈光芒牛斗寒。

兵戈散落人间世,神护往往投衣冠。

时去事非空叹息,玉轴牙签蛛网织。

载行何啻数橐驼,变故纷纷岂人力。

烟尘翳没咸阳道,尺璧寸珠没野草。

秋风吹梦入长安,白发苍颜日枯槁。

()

微风漾花潭,夕景澄天镜。孤棹信潮回,苍茫海波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