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那将红豆记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

()

译文

夜晚已深,默默地守候着流泪的蜡烛,春天的微雨一点一点地打湿红花,遥寄的南国红豆因为离别的愁苦招致埋怨。

春天已过了许多,那个心底的人未有像潮水一样守约归来,撩起在夜晚梦见他的小心思,却不能将其招入梦中。

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莲漏:即莲花漏。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的雨。红绡:代指红色花朵。

那(nèi):犹奈。红豆,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果实的统称。古诗词中常以之象征爱情或相思等。那将句:意谓愁极无奈之时便将红豆取出,记下这无聊的心绪。

信如潮:即如信潮,谓如定期到来的潮水一样准确无误。

倩:请。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创作背景

  这阕词,是以女子的口吻话离别之情。上阙景起,写夜深,杏花微雨,雨湿红花。下接以“那将红豆记无聊”,用一细小情节便把女子相思无聊的情态勾画得活灵活现。下阙抒情。一层写春已深而离人久久不归,盼他如期归来;一层是写盼望与他梦里相逢。但这些都成了无望之想,“安得”与“倩谁招”露出了这一失望的凄苦心情。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即景抒情。“莲漏三声”点明正处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在这个烛光微摇、略带寒意的夜间,寂寞的主人公打开小窗,任那略带寒意的几许杏花春雨轻打自己的脸庞。蓦然发现,寒食节已经近了。寒食节将近而相思却无计可消除——面对此情此景,刻骨的相思便如同春水一般袭来,紧紧萦绕在周围。古代的女子一般会采撷红豆遥寄思念,这里作者运用对写法,虽明写爱人采撷红豆遥寄无聊,实则是为了突出在思念远方的爱人,愈见思念之深。

  词的下阙,从身旁的景物出发,即景抒情。在一派杏花春雨柔美的包裹之中,不禁感慨而今的春色已然如同美酒一般浓烈,一般让人沉醉。“已看”二字与“安得”相对比,春色愈浓,愈加体现出对于离家已久的爱人深切的思念,远方伊人归期不得的焦急与惆怅。期望在梦里与爱人相依却不可得,心念及此,不由得万般惆怅迷离的伤情涌上心头,唯有将这一腔无人可诉的思念寄托在寂寞的夜里。

  这首词运笔如行云流水,描写爱情真挚缠绵,低徊悠渺的情致渗透在字里行间,使人沉醉其中。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猜你喜欢

田郎宠灵仗一女,乃敢呵詈及盈廷。其时盈廷或可詈,不知田郎何所能。

循碑雒诵得妓句,自古妄人得未曾。九原如过孔中丞,一殛定洗林庙腥。

()

南湖窠木已交加,种榄栽桤更北涯。

生眼错呼为夜合,新莺知不是桃花。

绿阴四合藏云屋,翠浪全机织素纱。

桂隐主人臞见骨,不餐酥酪却餐茶。

()

尧付诸冯药一丸,养心谁续执中丹。

三千年后人能服,圣处工夫似不难。

()

细雨摊书卷,风花坐晚轩。开笼拜鹦鹉,鹦鹉会人言。

()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

十字街中六不收,本来面目绝踪由。纵饶悟得分明去,已落侬家第二头。

()

时序一转毂,乾坤双旅亭。

此日即昨日,春过秋峥嵘。

如何万象间,寓我七尺形。

忽忆县以西,远览目屡经。

前峰一鳌伏,遥巘千螺青。

是穷天外胜,谁托世上名。

翩翩佳公子,语秀含馀清。

来此集宾客,溪山两锺情。

亭如栖烟树,客乃委浪萍。

共此一时胜,遐哉万古城。

长歌白云遏,落日金杯倾。

我至将无时,庶以娱瞻听。

三嵎此其一,松柏争敷荣。

地灵莹骨秀,不受红尘撄。

今朝动清兴,有人踏皇扃。

胜绝定何如,同起为苍生。

()

丝管霜天夜,烟尘淮水西。明朝上征去,相伴醉如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