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牡丹

咏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咏牡丹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猜你喜欢

惟王始建官,民命有所司。奈何阅流殍,束手无一施。

属者秋夏交,上状殊酸悲。赤日纷按行,人马同时疲。

连阡见标榜,不救饥与羸。仍闻恣鞭箠,惨忉伤肤皮。

检覈须再三,供张常恐迟。哀哀鬻儿女,贸贸行安之。

感兹欲无诉,既往何由追。尚惭喔咻恩,稍缓租税期。

云胡有仓卒,徵敛更相随。但将充其数,肯复计尔赀。

肉食不自鄙,谓我非敢知。栖栖甔石储,剥割无或遗。

言是邻壤凶,藉此敷恩慈。宁知是州人,俟死无他为。

出语馀喘息,行步须扶持。犹令比乐土,疾苦喘谓谁。

俯首州县间,逭责自其宜。况迫大府令,联络飞符移。

豺狼方在郊,鹰隼宜用时。区区狝狐兔,政尔何增亏。

吾贱不及议,为君陈苦辞。

()

霖雨商岩佐,经纶百世馀。又骑箕尾宿,来主壁奎书。

社稷周皇极,衣冠汉石渠。夜闻宣室召,温诏赐安舆。

()

无父无妻百病身,孤舟风雨阻铜墩。残冬欲尽归犹懒,料是无人望倚门。

()

共工触山折,夸父去无还。娲氏怀忧伤,鍊石思造天。

妖姬鼓哀瑟,嬉戏王台间。草昧怨无侯,哲者中自煎。

小鸟填巨海,芦灰遏洪川。力诚有不及,心情良可怜。

()

兵残剩得旧楼台,楼下池边半绿苔。几辈人如花骤落,今宵我与月偕来。

不堪怀旧刚闻笛,如此寻诗合举杯。昨日陇头书恰至,殷勤犹讯劫余灰。

()

落魄南皮社,壶觞数往来。夜眠光禄邸,晨叩秘书台。

永绝抽毫彦,犹馀执戟才。重看潘骑省,题赋入蓬莱。

()

材刃纵横森武库,箫台旧日梅仙。累陪簪盍醉花前。吴门归去后,一别动经年。

曾到赤城真隐处,飘飘凤举龙蟠。勒回俗驾向长安。好将医国手,从此活人间。

()

展卷吟馀涕自沱,危城若露痛如何。侵渔不畏脂膏竭,弃甲徒知犀兕多。

壮士皆能为盗贼,高楼正是沸笙歌。中丞坐啸真无事,铃阁梦香当枕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