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宣州元处士

赠宣州元处士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

译文

陵阳山上的隐士,是身、世两忘的人。

他们住杂草丛生的简陋居室,令人觉得比整个天下还宽广。

对着酒、却不喝,只是默默地探讨渊深玄妙的哲理。

人们由于不知足,故常爱叹息自己遭遇不好。

注释

1.元处士:即元孚。《全唐诗》卷八二三《元孚小传》:“元孚,宣城开元寺僧,与许浑同时。”处士:未仕或不仕的人。

2.陵阳:陵阳山,在宣城。传说是陵阳子明得道成仙的地方。据《列仙传》:陵阳子明钓得白龙后又放掉,五年后白龙来迎,陵阳子明上陵阳山修仙,百余年后成仙。北郭:指北郭先生廖扶。东汉人,隐居不出,专精经典,尤明天文、谶纬之术,时称之“北郭先生”。

3.身世:身,自身。世,社会。南朝鲍照诗:“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4.蓬蒿(hāo):蓬草和蒿草。形容杂草丛生。三亩居:泛指村野寒俭的住宅。

5.“樽酒”两句:用东汉扬雄比喻元处士。扬雄字子云,为人简易,口吃不能剧谈,静默而好深思,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有高名于当世。玄,指扬雄所著《太玄经》。这两句是说:他对着酒,却不喝,只是默默探讨渊深玄妙的哲理。

6.寡:少。

赠宣州元处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在寻访深通哲理的元处士时作此诗赠与他。

  全诗描绘了元处士的隐居生活,对他的清静无为、心与玄游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表示赞许。

  前两句总述,点明元处士的隐居地点和高行。在陵阳山上有一个德行像汉代北郭先生的隐者,他是一个对自己、对世间都超然相忘的人。以下从居室和生活两方面进行分述。元处士居住的地方长满了野草,但在他看来,这么简陋狭窄的地方,却比整个天下都要宽广。这些说明,正是因为他胸怀宽广,所以才有这种感觉。元处士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即使斟了一杯酒,也常常不饮,而是默默地玄想冥览,心游太玄。他身居斗室心宽天下,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到达这境界须有寻“玄”觅“道”的文化底蕴支撑。“玄”就是“道”。中国古代任何学派都不否认道,亦即都承认宇宙是个自然展开的过程,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捉摸道的运动变化。针对不同问题捉摸道便产生各种学说。而元处士则更希望超越一切学说而直接到达道的境界。心宽天下便取得真正自由。这两句亦是对元处士的赞誉。

  最后两句带有惋惜之情,对元处士如今的处境表示同情。诗人认为,人生本来就有不完美的地方,元处士平时也一定常叹息自己的人生机遇少,没有得到好的机遇或没遇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话虽如此,语气中却带着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得的意绪,避世而相忘于江湖,悠然忘我,与自然浑然一体。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猜你喜欢

择友如淘金,沙尽不得宝。结交如乾银,产竭不成道。
我生四十年,相识苦草草。多为势利朋,少有岁寒操。
通财能几何,闻善宁相告。茫然同夜行,中路自不保。
常恐管鲍情,参差忽终老。今来既见君,青天无片云。
语直瑟弦急,行高山桂芬。约我为交友,不觉心醺醺。
见义必许死,临危当指囷。无令后世士,重广孝标文。

()

皇唐崇象教,金地此中开。抚景寻尘迹,何年飞劫灰。

青乌犹选胜,白马不奔回。自有重兴者,应须乘愿来。

()

凌厉江湖风,风波靡时定。舍舟扣静斋,斋境与心静。

何以得予怀?静乃天之性。看竹如主人,君子予所敬。

凭虚上高楼,楼上閤愈。仰入飞鸟门,俯鉴蛟龙井。

诣道如是观,超然发深省。

()

风潇潇。雨潇潇。灯晕红星不耐挑。梦儿和泪抛。

醒无聊。醉无聊。似恐离人魂未销。隔窗多种蕉。

()

种花满庭前,开落异悲喜。安得春常在,日日斗红紫。

谁把丹青笔,设色细摹拟。秾馥萃四时,眼福真可喜。

借问藻缋人,道是桐圃李。流传近百年,有名标画史。

可惜不留题,难识真姓氏。开卷一怃然,临风空仰止。

()

鬼书报秦亡,天地亦云闭。赤龙吟大野,老母哭白帝。
苍苍无白日,项氏徒先济。六合已姓刘,鸿门事难制。
坑降嬴政在,衣锦人望替。宿昔见汉兵,龙蛇满旌棨。
始矜山可拔,终叹骓不逝。区区亚父心,未究天人际。
萧张马无汗,盛业垂千世。

()

黄红紫绿岩峦上,远近高低松竹间。

山色未应秋后老,灵枫方为驻童颜。

()

憔悴西风梦不成,娉婷相见在春城。欢场九锡传花瑞,隐语双文赠鸟名。

宝镜背悬交吐燄,索铃初护尽无声。看多怕有香尘上,出浴依然媚晚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