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

译文

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

朝廷下诏许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两旁处处开放了新花。

注释

灞(ba坝)亭:灞水边上的驿亭。灞水在长安城东二十里,驿亭是古代供行旅途中休息的地方。

十一年前:指公元八前。五年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时间。南渡:指被贬到永州。

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长安约四千里。四千里:《旧唐书·地理志》:“江南西道永州,在京师南三千二百七十心里。”这里说“四千”,是举其成数。

许:许可。

逐:跟随。

阳和:暖和的春天。

驿路:官道,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沿途设有驿站。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创作背景

  柳宗元在公元八一五年初被唐宪宗从永州召回。进入长安前,他在灞亭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他渴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实现革新理想的政治热情。

  头两句是说,11年前被贬于4000里外的永州,此时终于回来了,语含喜悦,也有感慨。后两句借用景物来描写回京路上的欢快心情。春光,鲜花,是实景,但也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反映。这样借景抒情比直接叙述更加生动,真切。末句“处处新”三字用得精当,值得好好体味。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这里看来是对事实的描述,其实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复杂和激动的情感。其中包含着他对当年遭受贬斥的愤懑,对长期放逐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诗句的朴素描绘之中,增强了抒情力量。

  “诏书”使他伴随着温暖的春天一同回到长安来,路上的景物明媚喜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朝廷诏返京城,又是红这阳春季节,驿路上花开簇簇,既清新又温暖,此时面对此景,再有一步就可迈入长安东城门的诗人不能不深感激动、喜悦,激动、喜悦而不明说,仅用“处处新”三字来见意,便胜过了万语千言。因此“驿路开花处处新”,这是诗人自己精神状态的写照,反映出诗人的愉快心情和愿望。这是写花,更是写人,是将人的情意寄托于花,又由花来表人之情意,含蓄蕴藉而不失自然流转,堪称得体。

  然而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顽固保守势力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打击,他回到长安后所得到的却是再一次贬逐。所以,诗篇在抒发他的战斗理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大地主顽固派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对顽固派头子唐宪宗始终存有幻想,反映出诗人自己的阶级局限性。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猜你喜欢

负荷偏宜重,经纶别有源。

雪山真将相,赤壁弃乾坤。

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

世无生仲达,好手未须论。

()

杜曲花光浓似酒,灞陵春色老於人。

()

剪锦为帆桂作桡,渡江桃叶自吹箫。侬家丁字沽边住,生小垂杨斗细腰。

()

世言此解制颓龄,便当园蔬春竞种。

到秋犹得泛其英,烂醉莫辞官有俸。

()

涉世殊劳顿,多从病后知。方圆皆有失,喜怒总成痴。

信步寻幽晚,穿林听鸟迟。忽闻吾社事,明日又吟诗。

()

五千精锐下良乡,云里旌旗斗日光。

诸将不知中使贵,夜来马上别君王。

()

古刹浮屠映碧山,状元题墨最为娴。

游人倦憩尘心寂,云自青天水自闲。

()

年光空感疾如流,同向春风各自愁。

有境牵怀人不会,落花深处指青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