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楼

东楼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

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

译文

走上那万里迢迢的沙漠之路,西行的人们都要经过这座城门。

一次次的出征啊,只是增添着新死者的尸骨,却不见旧死者返回灵魂。

楼的檐角凌风翘起,多么高寒;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一片昏暗。

城门下又有驿使喧呼而过,该是西行远途与吐蕃和谈。

注释

东楼:在秦州城。

流沙:沙漠。指吐蕃所居之地。

但:只。

征魂:指出征战士的灵魂。

凌风迥(jiǒng):高高地迎风凌空而起。

昏:昏暗。

声;这里指驿使的传呼声。

驿使:信使,出往外域的使节。

节:使节。

东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冬之际登秦州城东楼所作,东楼的位置在秦州城东门上,因此东来西往的人,都必须从这座楼下经过。诗人抓住东楼的这一特点,从对过此楼而西的将士、使节命运的关切中,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忧虑。

  首联这两句写东楼的位置,是全诗关键所在。正因为西行去万里流沙道者必须经过此门,所以东楼这一普通建筑,才与历史、现实、战争、使节联系在一起。诗人登楼远视俯瞰,战士们从东楼出发踏上征途,路途遥远而艰辛,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

  颔联这两句写战争、写过去。“新战骨”说“但添”,“旧征魂”说“不返”,可见将士有去无回,而且即使死了也于事无补。此二句写得十分悲惨。多年的征战,使得无数将士献身沙场,横尸荒野,何曾见到他们魂返故园?而今战场又添新战骨,更叫人感到凄凉冷落。这两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至极,表明了诗人对出征在外的战士的担忧和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慨。

  颈联承接首联仍然写楼,不同的是首联只写了东楼的位置,描绘的是远景,这两句却写到了东楼的本身,描绘的是近景。“楼角临风迥”,这句写“楼角”,高昂凌风,是多么的高寒;“城阴带水昏”,这句写“城阴”,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低下阴森,一片昏暗,两者构成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让人感觉战乱的凄惨。这两句描写在沧桑变幻城头依旧的背后,令人觉得这座东楼既是历史的见证,照应了颔联对战争的感慨,又是生死莫测的不幸之门,从而引起了尾联——使节出国和谈,但是战争的最终结果却是不能预料。

  尾联承接颈联,再写人事。前两句写的是历史上的战争,这两句写的是现实的使节;前两句虚摹,这两句实写。这几句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过去的将士多半是有去无回,而现在的使节频繁派出,对即将爆发的战争依旧没有遏制作用,不久以后仍将有大批将士如往日一样,去作战送死,表现了战争的无情。

  这首诗是杜甫的后期作品,诗人按照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描绘了在秦州城东楼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对将士的担忧之情。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旷野凉气早,八月风已寒。遥云结层阴,白云被芳兰。

徬徨步高隰,怵惕伤肺肝。奈何远别离,涕下若波澜。

()

席帘高卷枕高欹,门掩垂萝蘸碧溪。
闲把史书眠一觉,起来山日过松西。

()

梦里贪欢睡起迟。朝来空与白云期。金尊酒美谁能说,宝帐春归燕不知。

征路阔,远山迷。佳人多事敛蛾眉。虚名于我成何用,孤负苍松四十围。

()

汉宫岂不死,异域伤独没。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

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

()

半生诵公流传诗,每恨收拾多所遗。

岂知二千五百二十有四首,一旦俱为吾得之。

长松驾壑风烟老,春花嫣然动碧草。

祗今忠愤欲白头,四海但推言语好。

有文如此何所忧,世间万事元悠悠。

君不见李杜千载名不休,岂不胜彼公与侯。

()

一年春尽送春时,万事伤心独咏诗。

梦里楚江昏似墨,画中湖雨白于丝。

空烦儿女啼书札,应有亲朋覆酒卮。

明日夏云徒极目,断魂摇曳各天涯。

()

有所感

流水桃花鳜美,秋风莼菜鲈肥。不共时,皆佳味,几个人知?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羊续高高挂起,冯驩苦苦伤悲。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鲲化鹏飞未必,鲤从龙去安知?漏网难,吞钩易,莫过前溪。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藏剑心肠利已,吞舟度量容谁?棹月归,邀云醉,缩项鳊肥。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

()

客从岳顶来,贻我松粉黄。为言服之久,身轻欲飞翔。

我尝淡无味,我嗅寂无香。还君三太息,世好方膏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