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腰刀首帕从军

水龙吟·腰刀首帕从军

腰刀首帕从军,戍楼独倚间凝眺。中原气象,狐居兔穴,暮烟残照。投笔书怀,枕戈待旦,陇西年少。欢光阴掣电,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调。

世变沧海成田,奈群生、几番惊扰。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

()

译文

我从小就腰佩战刀、头裹头巾去应征入伍,成为抗敌军队中的一员。每当我闲暇时,便独自登上戍楼眺望那失去的中原故地。但见中原大地一片残破荒凉,到处是野狐、野兔活动的踪影,人烟稀少,在夕阳暮霭中更显得凄凉无比。

时事变幻莫测,政权更迭频繁,兵连祸结,战事不断,百姓们受尽了战争的侵扰,无法休养生息,要靠谁去驱逐侵略者,扫平中原呢?望着眼中破碎的山河,想到自己肩负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大业,常常禁不住仰天长啸。我们恢复中原的那一天就要到来了,百姓将很快迎来太平时日,北方地区将继续在宋王朝的统治之下延续下去。

注释

戍楼:指边防上的岗楼。

投笔:用班超“投笔从戎”之典。

枕戈待旦:语出《晋书刘传》,意即枕着兵器躺着等待天亮,比喻杀敌报国的心情急切,一刻也不松懈。

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

掣电:即电闪,形容迅速。

髀肉:大腿上的肌肉。易生髀肉,感叹久处安逸,光阴易逝,思图 有所作为。

群生:指宋朝百姓。

干戈烂漫:此处形容刀光剑影,兵连祸结的样子。

相将:行将,即将。

燕赵:均为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二,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开头五句写词人在边防岗楼上远眺中原大地,被荒凉而残破的景象所震撼。“腰刀首帕”采用示现的修辞法,刻画出从军的装束,其中“首帕”源自头裹黄巾起义的黄巾军的装束。“狐居兔穴”,是描写战后残破荒凉景象的典型写法,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及杜甫《无家别》中“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描写相近,而且还含有鹊巢鸠占、中原沦陷之意。而后六句连用数典,抒豪情,表决心,委婉而深刻。

  “世变沧海成田,标群生几番惊扰。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这五句表达了词人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无限同情,并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一句“凭谁驱扫”的发问,使无数爱国志士意识到了艰巨而神圣的使命感,催人奋进。

  “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三句激情澎湃迸发,让人不禁联想起那大呼“还我河山”的岳飞所高唱的“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满江红》)

  “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燕赵”自古便为汉族统治地区,此以“燕赵”代北方,意含驱除外族之意。结拍二句虽然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有点不切合实际,但它确实抒发了词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很能鼓舞人心。

李璮

李璮(?~1262),中国金末山东军阀李全之子(一说养子),小字松寿。1227年李全降蒙古,被任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又称益都行省)。1231年李全死,不久李璮袭为益都行省,拥军自重。1259年,李璮加速准备反叛蒙古,一面进犯南宋,取海州等4城,一面积极加固益都城防,储存粮草,截留盐课。1262年在在进攻济南时,应者寥寥,军心离散。七月,城破被俘,史天泽将其处死。

猜你喜欢

南山之中桂树秋,风云冥濛。下有寒栖老翁,木食涧饮迷春冬。

此间此乐,优游渺何穷。我爱阳林,春葩昼红。我爱阴崖,寒泉夜淙。

竹柏含烟悄青葱。徐行发清商,安坐抚枯桐。不问箪瓢屡空,但抱明月甘长终。

人间虽乐,此心与谁同。

()

掐肾搜肠不自奇,细模深刻似非宜。

流传纵便鸡林售,指擿防曹鹅腿嗤。

()

一径秋风起,牛羊晚自归。

寒灯明野店,吠犬守荆扉。

空峡风霜急,孤村火烛微。

庭梧摇落尽,栖鸟夜归稀。

()

赵公拈笔作古松,平地跃出三青龙。蜿蜒不上霄汉去,爽飒长留烟雨浓。

前朝美人斗草处,犹有当时数株树。江亭六月凉如秋,应与此图相对愁。

()

一丘兀硉苍虬住,四面森严阵马齐。

却笑白云无定相,长时逐雨过前溪。

()

东郊瘠土才千亩,绕舍团椒仅百家。地接玉泉多草木,路经缑岭少风沙。

能留过客虽无饵,时对清樽亦有花。昔日相君曾降顾,常忧蜗陋不容车。

()

青春能几何,青春能几何。苍髯绀发看成皤,亦有红颜嫩于花,东风驰道属谁家。

可道光阴流电转,草上霜飞峭如剪。心如不知恍重见,心语不通惟见面。

重见面,愁转多。归来银烛炯长夜,叹息青春能几何。

()

商飙袭华镫,志士生感伤。回首平生怀,气结不能扬。

粤余昔髫鬌,逸翮凌云翔。志旷违俗赏,才潜离世芳。

委怀属书剑,矢念结虞唐。感叹驰慕思,白日流西光。

徘徊伏陇亩,坐卧空井乡。清风响丛薄,明月映修廊。

幽居岂不美,抚己悲未央。岐山有灵鸟,其名曰凤凰。

梧桐以为栖,竹实以为粮。五采蔚相宣,异质挺文章。

翱游遍九垓,弃置忽若忘。弃置何足叹,凤鸟非可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