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

野菊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

译文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

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注释

骚人:屈原作《离骚》,因称屈原为骚人。后将骚人墨客称那些风雅文人。糗粮:干粮。指被文人赏识。糗,炒熟的米、麦等谷物。屈原《九章·惜诵》:“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政缘:正因为。政,即“正”。

肯为:怎肯因为,难道因为。

黄:指黄菊。

东篱族:篱边人种的菊花。

野菊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是年四月,拿干薪到了截止期限。五月,召赴杭州,辞;六月,奉旨不许,再辞;八月,除焕章阁待制(仍是虚衔),再与祠禄。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言志之作。

  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黄色小花,与菊花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诗人却给了它诗情画意,让它在诗坛上占一席之位。

  诗的前半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写。“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重阳有赏菊的习俗,两句写野菊在世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坛,更未受世俗钟爱。“况”字使次句的语气紧连首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任是无情也动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赏——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半山碧”写出野菊生长、繁衍的旺盛,也表现野菊的生活环境是在野外山上。“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诗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该忙于归宿,但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逗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加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对野菊的浓厚兴趣,而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两句是说,野菊花一定冷笑那些篱边的黄菊——它们正向陶渊明一类的诗人邀宠,以取得诗人吟赏的荣光。言下之意,诗人们的眼光只向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惟以冷笑置之。

  在无人看重的情况下,幽闲自得,不减妙香,不慕赏识,有意将它与菊花对比,并倾注了自己的关切赞美之情。这也许另有所指。诗写得脱俗、婉转、流畅,给人很深的印象。在大量的咏菊诗中,这是颇有独创性的。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猜你喜欢

抚信元相近,乖离乃尔赊。

何堪落湖外,动即阻天涯。

叹我干微禄,期君起故家。

文科须中早,学力更功加。

()

花落晴窗燕拂檐,蕙牙兰叶翠纤纤。

幽谷与云通小径,清波四月映疏帘。

()

骨肉相吞已可吁,城中高下井皆枯。此时斗水钱三百,山客苞封致一壶。

()

北山从何来,崑岷而鼻祖。

并包河与江,考历不能谱。

近推连括苍,继乃至天姥。

既而南入台,盘桓遂东下。

嵯峨起东峁,沃洲兀墙堵。

孟塘五山顶,乐祖旧游处。

时髦集松下,抵掌道今古。

秀分为五龙,骈首饮平楚。

环县如负扆,为县护生聚。

隐岳耸其南,西隅列旗鼓。

其间诸名流,晋宋最旁午。

我惭貂尾续,於汝竟何补。

登楼览清秋,黄菊满樽俎。

持螯送新酒,醉为山起舞。

人生行乐耳,无徒与羊祜。

()

三年幕府鬓成霜,剩得行歌载道傍。

瓜戍春浓官又满,莲池人好水尤香。

燕然碣石去程远,江水云山看日长。

倚遍修篁衣袖薄,长亭无路折垂杨。

()

抽得闲身鹤不如,高秋酒熟鞠黄初。

便驱天驷识途马,归钓江乡缩项鱼。

往比已清随毂转,今来身世似舟虚。

不须更说知此早,且喜尘缘尽划除。

()

十二红楼锁碧烟。飞琼萼绿自婵娟。骖鸾驾鹤戏芝田。

隔箔异香霏作雾,堕怀明月远于天。玉箫声歇夜如年。

()

试将风格闲评品,谁得相宜。谁得相宜。除却湘妃定洛妃。

枝头只许栖幽鸟,燕子来迟。燕子来迟。不见云英未嫁时。

()